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2.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1.4.2.2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1.4.2.3 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1.4.2.4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1.4.2.5 联机检索法 | 第14-15页 |
2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 第15-26页 |
2.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 第15-17页 |
2.1.1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 | 第15-16页 |
2.1.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 | 第16页 |
2.1.3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 | 第16-17页 |
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 第17-19页 |
2.2.1 方向性 | 第17页 |
2.2.2 高层次性 | 第17-18页 |
2.2.3 大众性 | 第18页 |
2.2.4 多样性 | 第18页 |
2.2.5 实践性 | 第18页 |
2.2.6 校园性 | 第18-19页 |
2.2.7 开放性 | 第19页 |
2.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 第19-26页 |
2.3.1 身心俱健功能 | 第19-22页 |
2.3.1.1 健身功能 | 第19-20页 |
2.3.1.2 健心功能 | 第20-22页 |
2.3.2 育人功能 | 第22-24页 |
2.3.2.1 社会化的内涵 | 第24页 |
2.3.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 第24页 |
2.3.3 导向功能 | 第24页 |
2.3.4 娱乐功能 | 第24页 |
2.3.5 美育功能 | 第24-25页 |
2.3.6 调试功能 | 第25-26页 |
3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及社会体育文化之关系辨析 | 第26-28页 |
3.1 高校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辨析 | 第26-27页 |
3.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辨析 | 第27-28页 |
4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4.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 第28-31页 |
4.1.1 深层体育精神文化匮乏 | 第28-29页 |
4.1.2 中层体育制度文化层限制较宽,误区较多 | 第29-30页 |
4.1.2.1 误区一: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自发形成的,不需要引导 | 第29页 |
4.1.2.2 误区二:重表面形式,轻实际内容 | 第29-30页 |
4.1.2.3 误区三:重特色性,轻多样性 | 第30页 |
4.1.3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 | 第30-31页 |
4.2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4.2.1 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 | 第31-32页 |
4.2.2 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和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是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因素 | 第32-34页 |
5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路 | 第34-63页 |
5.1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建设 | 第34-40页 |
5.1.1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 第34-37页 |
5.1.1.1 体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4页 |
5.1.1.2 体育是竞争 | 第34-35页 |
5.1.1.3 体育是娱乐 | 第35页 |
5.1.1.4 体育是消费 | 第35页 |
5.1.1.5 体育是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 | 第35-36页 |
5.1.1.6 体育是健身健心的理想途径 | 第36页 |
5.1.1.7 终身体育观 | 第36-37页 |
5.1.2 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 第37-38页 |
5.1.2.1 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强调体育意识教育 | 第37-38页 |
5.1.2.2 加强体育理论的传授,推进体育实践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体育意识 | 第38页 |
5.1.3 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 | 第38-39页 |
5.1.4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 | 第39-40页 |
5.1.5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 第40页 |
5.2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建设 | 第40-60页 |
5.2.1 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 第41页 |
5.2.2 优化高校的体育教学 | 第41-44页 |
5.2.2.1 现行体育课的弊端 | 第41-42页 |
5.2.2.2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 第42-44页 |
5.2.2.3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手段 | 第44页 |
5.2.3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两大热点——课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文化节的建设 | 第44-57页 |
5.2.3.1 高校课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 第44-49页 |
5.2.3.2 高校体育文化节建设 | 第49-57页 |
5.2.4 积极开展和承办各类体育赛事 | 第57-59页 |
5.2.4.1 开展校际间体育比赛 | 第57-58页 |
5.2.4.2 承办各类体育赛事 | 第58-59页 |
5.2.5 加强运动队建设 | 第59页 |
5.2.6 适当开展野外生存活动 | 第59-60页 |
5.2.7 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体育网页,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 第60页 |
5.3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 | 第60-63页 |
5.3.1 经费投入是关键 | 第61页 |
5.3.2 提高体育物质设施的利用率 | 第61-62页 |
5.3.3 体育物质设施的建设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3-64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