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大型溢洪道高陡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
1 前言 | 第1-14页 |
·工程概况及选题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溢洪道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22页 |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地质构造 | 第16-19页 |
·动力地质作用 | 第19-20页 |
·滑坡 | 第19页 |
·风化 | 第19页 |
·卸荷 | 第19页 |
·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 | 第19-20页 |
·水文地质 | 第20-21页 |
·枢纽区地震基本烈度及地震动参数 | 第21页 |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 | 第21-22页 |
3 溢洪道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22-44页 |
·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及描述体系 | 第22-34页 |
·Ⅰ类结构面特性 | 第34-36页 |
·Ⅱ类结构面特性 | 第36-39页 |
·Ⅲ类结构面特性 | 第39-42页 |
·边坡岩体结构总体特征 | 第42页 |
·结构面抗剪强度 | 第42-44页 |
·结构面抗剪强度的现场大剪试验成果 | 第42页 |
·建议参数 | 第42-44页 |
4 溢洪道边坡宏观稳定性分级评价 | 第44-64页 |
·岩体质量分级 | 第44-54页 |
·岩体质量分级体系 | 第44-48页 |
·RMR-SMR体系存在的缺陷 | 第44页 |
·CSMR分级体系介绍 | 第44-48页 |
·溢洪道边坡岩体质量分类 | 第48-54页 |
·分类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8-49页 |
·CSMR法分类过程及结果 | 第49-54页 |
·溢洪道边坡宏观稳定性分级评价 | 第54-55页 |
·边坡工程地质分区 | 第54页 |
·边坡宏观稳定性分级评价 | 第54-55页 |
·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 第55-64页 |
·岩体变形参数 | 第55-57页 |
·岩体抗剪强度参数 | 第57-64页 |
5 溢洪道工程边坡岩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75页 |
·有限单元的基本原理 | 第64-65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74页 |
·闸门、平流段0+91m横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泄槽段0+415m横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消力塘段0+915m横剖面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6 溢洪道工程边坡岩体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与评价 | 第75-90页 |
·局部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 第75-87页 |
·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75页 |
·局部块体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第75-79页 |
·块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块体几何边界的确定方 | 第78-79页 |
·局部块体稳定性分析 | 第79-85页 |
·块体边界的确定 | 第79页 |
·块体物理力学参数及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79页 |
·块体的稳定性计算及结果 | 第79-85页 |
·引渠及闸门控制段、平缓段右边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80页 |
·引渠及闸门控制段左边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泄槽段左边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81-83页 |
·泄槽段右侧边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83页 |
·消力塘段边坡块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83-8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破碎带--碎裂结构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87-88页 |
·坡体结构特征 | 第87页 |
·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 | 第87-88页 |
·计算方案 | 第88页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88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7 研究进展与基本结论 | 第90-94页 |
·研究进展 | 第90页 |
·基本结论 | 第90-92页 |
·溢洪道边坡处理措施建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