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再燃降低NO_x排放的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 ·我国能源生产的特点 | 第11-12页 |
| ·中国燃煤电站锅炉气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危害 | 第12-14页 |
| ·国外NOx排放控制现状 | 第14-15页 |
| ·NOx的排放标准及测定 | 第15-17页 |
|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NOx生成机理及抑制技术 | 第19-40页 |
| ·前言 | 第19页 |
| ·NOx的生成机理 | 第19-23页 |
| ·热力型NOx | 第19-20页 |
| ·快速型NOx | 第20-21页 |
| ·燃料型NOx | 第21-23页 |
| ·燃煤时NOx的生成过程 | 第23-25页 |
| ·煤中氮的转化行为 | 第23-24页 |
| ·煤粉燃烧时NOx的生成 | 第24-25页 |
| ·NOx生成的抑制原理 | 第25-26页 |
| ·NOx生成的抑制技术 | 第26-30页 |
| ·燃烧中的控制技术 | 第26-28页 |
| ·锅炉尾部烟气净化 | 第28-30页 |
| ·燃料再燃技术 | 第30-36页 |
| ·再燃技术的原理 | 第30-31页 |
| ·燃料再燃中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再燃技术的发展 | 第33-35页 |
| ·超细煤粉再燃技术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不同粒径的煤粉及燃烧中NOx的生成 | 第40-64页 |
| ·前言 | 第40页 |
| ·一维试验炉系统 | 第40-44页 |
| ·炉膛本体 | 第40-41页 |
| ·热风系统 | 第41页 |
| ·燃料系统 | 第41-43页 |
| ·炉膛冷却系统 | 第43页 |
| ·监控系统 | 第43页 |
| ·取样系统 | 第43-44页 |
| ·不同粒径煤粉的物理和燃烧特性 | 第44-57页 |
| ·煤样的粒度分析 | 第45-47页 |
| ·测量方法简介 | 第45-46页 |
| ·试验装置及原理 | 第46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 第47-53页 |
| ·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 ·实验设备 | 第48-49页 |
| ·孔隙个数分布 | 第49-50页 |
| ·孔容积试验 | 第50-52页 |
| ·孔隙比表面积试验 | 第52-53页 |
| ·热分析试验研究 | 第53-57页 |
| ·概述 | 第53页 |
| ·试验装置介绍 | 第53-54页 |
| ·实验条件 | 第54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7页 |
| ·一维试验炉NOx排放试验 | 第57-61页 |
| ·试验煤样 | 第57-58页 |
| ·试验工况 | 第58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 ·煤种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煤粉细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炉膛温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60页 |
| ·过量空气系数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60-61页 |
| ·二次风温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煤粉再燃的试验研究 | 第64-75页 |
| ·前言 | 第64页 |
| ·超细煤粉燃烧性能 | 第64-65页 |
| ·再燃试验 | 第65-67页 |
| ·试验煤样 | 第65-66页 |
| ·试验工况 | 第66-67页 |
| ·煤粉再燃的结果分析 | 第67-73页 |
| ·再燃煤粉细度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再燃煤种的影响 | 第68-70页 |
| ·再燃燃料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再燃区温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 ·再燃区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再燃中煤粉颗粒的燃尽 | 第75-108页 |
| ·前言 | 第75页 |
| ·煤粉的快速热解过程 | 第75-78页 |
| ·快速热解的挥发分 | 第75-77页 |
| ·快速热解的煤颗粒变化 | 第77-78页 |
| ·挥发份析出模型及燃烧 | 第78-81页 |
| ·挥发分析出模型 | 第78-80页 |
| ·挥发分的燃烧 | 第80-81页 |
| ·焦炭颗粒的燃烧及模型 | 第81-84页 |
| ·焦炭颗粒的燃烧 | 第81-82页 |
| ·焦炭燃烧模型 | 第82-84页 |
| ·影响煤粉燃烧的因素 | 第84-86页 |
| ·煤颗粒燃烧的研究状况 | 第86-88页 |
| ·传统模型的评价 | 第86-87页 |
| ·煤颗粒燃烧的研究状况 | 第87-88页 |
| ·用模型计算的燃尽时间 | 第88-94页 |
| ·煤种参数 | 第88页 |
| ·挥发分量的计算 | 第88-89页 |
| ·焦炭的燃尽计算 | 第89-94页 |
| ·再燃实验中煤粉的燃烬 | 第94-95页 |
| ·再燃中煤粉燃烬的数值模拟 | 第95-106页 |
| ·数值模型采用的模型 | 第95-97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97-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08-111页 |
| ·结论 | 第108-109页 |
| ·工作展望 | 第109-111页 |
| 附一 | 第111-112页 |
| 附二 | 第112-114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