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 言 | 第1-18页 |
·研究主题的概念背景和意义的阐述 | 第8-15页 |
·关于灰色金融的界定 | 第8-11页 |
·灰色金融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灰色金融的意义 | 第13-15页 |
·本文主题别人所做工作的综述 | 第15-16页 |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思路及篇章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灰色金融的活动形式和特点 | 第18-46页 |
·民间资本的整体状况 | 第18-20页 |
·民间资本供给的规模 | 第18-19页 |
·居民手持现金的数量与分布结构 | 第19页 |
·目前民间资金面临的负效应 | 第19-20页 |
·灰色金融存在的广泛性及其总量 | 第20-22页 |
·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一) | 第22-28页 |
·私人现金借贷 | 第22-23页 |
·合会--各种金融 “会” | 第23-24页 |
·形式多样的企业社会集资 | 第24-25页 |
·农村基金会 | 第25-26页 |
·地下钱庄 | 第26-27页 |
·典当行 | 第27-28页 |
·外汇与现金黑市 | 第28页 |
·行业互助 | 第28页 |
·办理存贷业务的挂户公司 | 第28页 |
·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二)--涉及官员支持或参与的某些形式 | 第28-31页 |
·银行间不规范拆借 | 第28-29页 |
·将低利率贷款以高利率贷出 | 第29页 |
·各类基金会 | 第29页 |
·非正式股权、内部集资 | 第29页 |
·贿赂型集资 | 第29-30页 |
·行外银行 | 第30页 |
·走账外账--三方串通逃避金融监管 | 第30页 |
·准正规金融--农村小额信贷 | 第30-31页 |
·地方政府集资 | 第31页 |
·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三)--几地规模较大的灰色金融 | 第31-35页 |
·参茸市场与跨省借贷 | 第31-32页 |
·永康的地下票据市场 | 第32-33页 |
·东北股票黑市 | 第33页 |
·股市里的江浙私募资金 | 第33-34页 |
·华东城市的购房热钱 | 第34-35页 |
·灰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以温州为例) | 第35-40页 |
·第一阶段是起步时期(1978年--1982年期间) | 第36页 |
·第二阶段是生长时期(1983年--1985年期间) | 第36-37页 |
·第三阶段是发展时期(从1986年--1995年) | 第37-38页 |
·第四阶段是求同存异时期(1996年以来) | 第38-40页 |
·地下金融的特点 | 第40-41页 |
·灰色金融高利率的特点 | 第41-42页 |
·灰色金融的缺陷和可能的危害 | 第42-46页 |
第三章 灰色金融与正规金融 | 第46-73页 |
·与主体国有金融的关系 | 第46-54页 |
·主体国有银行面临的问题 | 第46-47页 |
·在主体金融的夹缝中暗自壮大 | 第47-49页 |
·促使主体金融进行改革 | 第49-50页 |
·主体金融的调整、改革有待深入 | 第50-53页 |
·投融资体制的扭转 | 第53-54页 |
·与当地集体金融的关系 | 第54-73页 |
·农村金融的空缺 | 第55-57页 |
·农村金融体制的缺陷 | 第57-60页 |
·农村信用社 | 第60-63页 |
·民间金融的兴衰 | 第63-66页 |
·个人委托贷款水波不兴 | 第66-68页 |
·多管齐下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 第68-73页 |
第四章 灰色金融探源及功能 | 第73-99页 |
·灰色金融探源 | 第73-87页 |
·金融管制的存在 | 第73-76页 |
·传统农业经济的局限 | 第76-77页 |
·信息不完全对称 | 第77-80页 |
·当地政府环境的作用 | 第80-81页 |
·从交易费用上解释 | 第81-84页 |
·需求型金融抑制问题 | 第84-85页 |
·制度的变迁和创新 | 第85-87页 |
·灰色金融功能探讨 | 第87-99页 |
·弥补修正现行机制的不足,促使金融深化 | 第87-89页 |
·满足个人和企业对内生民间金融制度的需要 | 第89-91页 |
·灰色金融的优势积累 | 第91-94页 |
·发展金融中介 | 第94-95页 |
·促成民间信用的培养 | 第95-97页 |
·保险功能--社会保障的弥补 | 第97-98页 |
·灰色金融的社会功能 | 第98-99页 |
第五章 灰色金融的改造 | 第99-122页 |
·孙大午案例分析--非法生存的疑问 | 第99-103页 |
·让灰色金融的走进阳光 | 第103-106页 |
·台湾及亚洲地下金融梳理的借鉴 | 第106-109页 |
·发展中小民营银行 | 第109-112页 |
·中小银行的重要意义 | 第109-110页 |
·出路在于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 | 第110-111页 |
·改进民营中小银行金融监管,允许非正规金融存在 | 第111-112页 |
·利率市场化 | 第112-115页 |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拓 | 第115-117页 |
·构建民间金融制度 | 第117-12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2-124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4-126页 |
·进一步可以研究的方向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致 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