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27页 |
一、 伟大时代的伟大战略家 | 第10-11页 |
二、 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题: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战争 | 第11-16页 |
(一) 革命与革命战争这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为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题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历史境遇 | 第12-13页 |
(二) 长期担负着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责任,使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战争成为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三) 建国后毛泽东战略思维的主题并没有完全从革命与革命战争向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转变,这是他晚年错误的原因之一 | 第15-16页 |
三、 毛泽东战略思维概念的基本涵义 | 第16-18页 |
四、 毛泽东战略思维的历史发展 | 第18-23页 |
五、 研究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意义 | 第23-25页 |
六、 研究毛泽东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全局论 | 第27-59页 |
一、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上面 | 第27-31页 |
(一) 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对全局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 | 第27-28页 |
(二) 忘掉全局,只顾局部的具体工作,就会迷失方向,最终因小失大 | 第28-30页 |
(三) 战略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全局性的指导规律 | 第30-31页 |
二、 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是各方面和各阶段的关系的总和 | 第31-35页 |
(一) 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性质的,都是全局 | 第31-32页 |
(二)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全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全局” | 第32页 |
(三) 全局是以总战略目的为核心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 第32-35页 |
三、 从全局与环境的关系中认识和把握全局 | 第35-44页 |
(一) “古今中外法”——认识全局的方法论 | 第35-37页 |
(二)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 第37-40页 |
(三) 在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驾驭全局 | 第40-43页 |
(四) 抓住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乘势而前 | 第43-44页 |
四、 调查研究全局内部的各种关系,把握全局的性质和特点 | 第44-54页 |
(一) “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 第44-46页 |
(二) 调查研究是克服教条主义的有力武器,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 第46-48页 |
(三) “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 | 第48-50页 |
(四) “三步法”:从整体的视野出发,在深入分析全局内部各种关系的基础上综合出结论 | 第50-52页 |
(五) 调查研究全局的数量方面,做到胸中有数 | 第52-54页 |
五、 认识全局,必须着力找出制约全局的主要关系和重要关系 | 第54-59页 |
(一) 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第54-55页 |
(二) 深入研究制约全局发展的重要矛盾或关系 | 第55-56页 |
(三) 统筹兼顾,重点把握 | 第56-57页 |
(四) 注意自己的薄弱环节,扬长避短 | 第57-59页 |
第二章 过程论 | 第59-79页 |
一、 前进和上升是过程的总趋势,故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 | 第59-65页 |
(一) 任何事物都是过程,而过程又总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 | 第59-61页 |
(二) 提起充分的警觉,估计到历史的若干暂时的甚至是严重的曲折 | 第61-63页 |
(三) 全局过程的推进要按波浪式方法进行 | 第63-64页 |
(四) 事物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故战略上藐视困难 | 第64-65页 |
二、 认识事物的历史、现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 第65-71页 |
(一) 凡事要从历史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 | 第65-67页 |
(二) 中国革命是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的继续 | 第67-69页 |
(三) 认清过程之现阶段的性质和特点,乃是进行战略筹划的基本依据 | 第69-71页 |
三、 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结合起来,立足现实,分阶段实现远大目标 | 第71-79页 |
(一) 事物总有“边”,任何一个长过程都由一定的阶段构成 | 第71-73页 |
(二) 中国革命的两大阶段 | 第73-76页 |
(三) 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思想 | 第76-79页 |
第三章 预见论 | 第79-97页 |
一、 预见的重要性: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 | 第80-83页 |
(一)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科学预见是克服战略指导中的盲目性的武器 | 第80-82页 |
(二) 科学预见激励、鼓舞和动员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 | 第82-83页 |
二、 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 | 第83-90页 |
(一) 把握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辨证关系,科学预见未来 | 第84-85页 |
(二)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科学预见必然性的前途和趋向 | 第85-86页 |
(三) “执因果而看历史”,通过对事物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的正确认识来科学预见其未来趋势 | 第86-88页 |
(四) 深入分析现实事物的各种内外矛盾及各种矛盾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准确判断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向 | 第88-90页 |
三、 战略预见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第90-9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今天要把将来的事情统统描写出来,是不可能的” | 第90-91页 |
(二) 事物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是可以预见的 | 第91-92页 |
(三) 否认了科学预见的相对确定性,“就否认了一切,连说话的人,都否认了”,成了毫无定见的“相对主义者” | 第92页 |
四、 为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争取最好的可能的前途 | 第92-97页 |
(一) 可能性无论好坏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人可以根据对客观情况的认识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 第93-94页 |
(二) “从最坏的可能性着想,总不吃亏”,这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 第94-95页 |
(三) 从最困难处准备不是放弃好的可能性,而“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 第95-97页 |
第四章 联合论 | 第97-119页 |
一、 联合是战胜敌人和困难的法宝 | 第98-101页 |
(一) 早期联合战略思想——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 第98-100页 |
(二) 民众的联合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保证 | 第100-101页 |
二、 正确区分敌友是联合的前提 | 第101-108页 |
(一)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第102-106页 |
(二) 把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联合未来的和次要的敌人,打击当前的和主要的敌人 | 第106-108页 |
三、 联合战略中既联合又斗争的原则 | 第108-114页 |
(一) 联合与斗争相统一的原则 | 第108-110页 |
(二) 坚持联合中的独立性,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点,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发事变 | 第110-112页 |
(三) 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 第112-114页 |
四、 争取在联盟中的领导权 | 第114-119页 |
(一) 必须争取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 第115-116页 |
(二) 中国革命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就不能成功 | 第116-118页 |
(三) 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代价论 | 第119-135页 |
一、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代价 | 第119-124页 |
(一) 代价的普遍必然性 | 第119-121页 |
(二)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实现理想总需要付出代价 | 第121-124页 |
二、 失误性的代价难以完全避免,但应尽力避免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 | 第124-129页 |
(一) 错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 第124-126页 |
(二) 中国革命是一个不断付出代价而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 | 第126-128页 |
(三) 尽力少犯错误,避免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错误 | 第128-129页 |
三、 以合理的代价换取较大的利益 | 第129-135页 |
(一) 不想付出必要的代价,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 第130-131页 |
(二) 以合理的代价换取较大的利益 | 第131-135页 |
结束语: 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与他的哲学修养 | 第135-159页 |
一、 早年的哲学熏陶、学习与青年毛泽东战略思维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锤炼 | 第136-146页 |
(一) 早年哲学熏陶、学习和探索的轨迹 | 第136-138页 |
(二) 早年的哲学熏陶、学习与毛泽东战略思维基本素质、方法和能力的塑造 | 第138-142页 |
(三) 早年的哲学熏陶、学习和探索与毛泽东的主体意识的建构 | 第142-146页 |
二、 延安时期的哲学探索和毛泽东战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 | 第146-153页 |
(一) 延安时期的哲学探索 | 第146-149页 |
(二) 延安时期的哲学探索与毛泽东战略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升 | 第149-153页 |
三、 建国后毛泽东的哲学探索与他的战略思维的偏向 | 第153-159页 |
(一) 建国后的哲学探求 | 第153-155页 |
(二) 建国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战略思维的偏向 | 第155-1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9-162页 |
后记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