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局部重磁场源全方位成像可视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局部重磁场源全方位成像理论的形成 | 第9-10页 |
·局部重磁场源全方位成像理论的特点 | 第10-11页 |
·局部重磁场源全方位成像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三维局部重磁场源全方位成像的主要步骤 | 第13页 |
·局部重磁场源可视化的目标和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可视化与科学计算可视化 | 第14-22页 |
·可视化与科学计算可视化概述 | 第14-16页 |
·可视化与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含义 | 第14页 |
·计算机图形学的几个概念 | 第14-15页 |
·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意义 | 第16页 |
·三维空间数据场的可视化 | 第16-20页 |
·数据类型 | 第16-19页 |
·三维空间数据场的可视化流程 | 第19-20页 |
·三维空间数据场的可视化算法 | 第20页 |
·可视化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三章 OpenGL基础知识 | 第22-50页 |
·OpenGL概述 | 第22-25页 |
·OpenGL的特点 | 第22-23页 |
·OpenGL函数库 | 第23-24页 |
·OpenGL的API结构 | 第24-25页 |
·OpenGL坐标变换 | 第25-35页 |
·坐标系统 | 第25-26页 |
·窗口与视区 | 第26-28页 |
·投影变换 | 第28-30页 |
·视点-模型变换 | 第30-31页 |
·视图变换 | 第31-32页 |
·视口变换 | 第32页 |
·裁剪变换 | 第32-33页 |
·其他常用的变换函数 | 第33-34页 |
·坐标变换的顺序 | 第34-35页 |
·OpenGL的三维坐标变换流程 | 第35页 |
·OpenGL颜色 | 第35-39页 |
·颜色视觉 | 第36-38页 |
·颜色模式 | 第38-39页 |
·OpenGL光照 | 第39-42页 |
·光照模型 | 第40页 |
·光源的创建 | 第40-41页 |
·法向量 | 第41-42页 |
·明暗处理 | 第42页 |
·OpenGL材质 | 第42-44页 |
·材质颜色的RGB值 | 第43页 |
·材质光线 | 第43-44页 |
·设置材质属性 | 第44页 |
·特殊光处理和效果处理 | 第44-50页 |
·光照模型 | 第44-45页 |
·光源位置与衰减 | 第45-46页 |
·聚光和多光源 | 第46页 |
·光源位置与方向的控制 | 第46-47页 |
·融合 | 第47-48页 |
·反走样 | 第48-49页 |
·雾化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可视化程序设计 | 第50-68页 |
·编程环境 | 第50-52页 |
·编程环境的选择 | 第50页 |
·使用MFC进行OpenGL程序设计的步骤 | 第50-52页 |
·界面与功能描述 | 第52-53页 |
·可视化程序的构成 | 第53-63页 |
·模块分类 | 第53-54页 |
·数据预处理模块 | 第54-59页 |
·系统框架模块 | 第59页 |
·绘图显示模块 | 第59-61页 |
·数据显示模块 | 第61-62页 |
·文件存储模块 | 第62-63页 |
·可视化程序的应用 | 第63-68页 |
·运行可视化程序 | 第63页 |
·绘制理论模型 | 第63-64页 |
·应用实例 | 第64-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
附录一 | 第72页 |
附录二 | 第72-74页 |
附录三 | 第74-75页 |
附录四 | 第75-78页 |
附录五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