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

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第1-18页
第一章 导言第18-23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8-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0-21页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21-23页
第二章 我国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第23-44页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成就与现状第24-28页
     ·防治策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第24-25页
     ·初步和基本摸清了一些重大病虫害的生物学规律与机制第25-26页
     ·一批关键防治技术初步实现升级换代和更新第26页
     ·研制开发出一批新的生物防治制剂和品种第26-27页
     ·初步建立了主要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第27页
     ·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控害减灾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27-28页
   ·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第28-32页
     ·基础研究有所突破第28-29页
     ·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控害技术成效显著第29-32页
   ·面临的新挑战第32-37页
     ·农业有害生物的变异和快速演进加速,新的小种/生物型不断出现,重大病虫害此起彼伏,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进一步加剧第32-34页
     ·新的危险性外来病虫害不断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第34-35页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管理问题凸现第35页
     ·农业生产防治中过多地依靠化学农药,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问题突出,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药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严重第35-37页
   ·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对植物保护技术的需求第37-38页
   ·存在的问题第38-44页
     ·法律法规不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生产与管理者观念落后陈旧,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制度,管理运行机制效率低下,技术政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投资政策长期不到位,产业政策短视,缺乏以人为本的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环境第38-39页
     ·基础性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对有害生物灾变的监测预警能力差,不能适应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客观需要,生产上经常陷于被动第39-40页
     ·由于对高技术前沿发展跟踪和重视不够,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上游技术来源空虚,导致关键控制技术开发乏力,减灾的硬技术手段明显落后第40-41页
     ·运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论指导种质资源的基因多样性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够,毁灭性病虫害种型变异频繁,抗性品种更换周期短,生产上防不胜防第41-42页
     ·运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调节和自组织作用,发挥栽培和耕作技术抑制有害生物的人工辅助作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够第42-44页
第三章 生物农药创制研究第44-107页
   ·发展生物农药的背景和意义第44-48页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需求第44页
     ·发展生物农药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护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第44-45页
     ·发展生物农药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国际贸易利益的重大需求第45-46页
     ·发展生物农药符合国际潮流和发展方向第46-47页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47-48页
     ·发展生物农药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第48页
   ·农药、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概念与类型第48-53页
     ·相关概念第48-51页
     ·生物农药的类型第51-53页
   ·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第53-84页
     ·研究开发现状第53-77页
     ·发展新型生物农药的要求第77-79页
     ·主要发展趋势第79-84页
   ·国内现有研究基础与条件第84-94页
     ·国内现有研究工作基础第84-87页
     ·主要成就与应用情况第87-93页
     ·国内外专利申请与授权状况第93-94页
   ·我国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第94-96页
     ·生物资源丰富第94页
     ·拥有一支较完整的研究开发队伍第94-95页
     ·初步形成产业化基础第95页
     ·国内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第95页
     ·符合可持续植物保护发展的方向第95-96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6-98页
     ·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拳头产品少,技术对产业拉动力弱第96页
     ·缺乏产业化意识,深入的技术创新和中试熟化不够,新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第96页
     ·研究力量不足、分散,恶性竞争有余,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不够第96-97页
     ·平台技术创新、构建不够,产品种类多,当家品种少第97页
     ·创新经费不足第97页
     ·经费投入分散第97页
     ·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缺乏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长期结合第97-98页
   ·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第98-107页
     ·总体思路与发展方向第98-102页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第102-107页
第四章 环境相融新农药创制研究第107-135页
   ·问题的提出与环境相融农药的概念第108-112页
     ·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所要求的农药第108-110页
     ·农药的相关概念第110-112页
   ·环境相融农药国际发展的现状第112-117页
     ·品种向低毒化、生物化、杂氮化方向发展第112-117页
   ·方法与途径创新呈现加速态势第117-122页
     ·更优化的随机合成第117-118页
     ·生物合理设计第118-119页
     ·类同合成第119页
     ·天然活性物质模拟第119-120页
     ·组合化学第120-121页
     ·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分子设计第121页
     ·高通量筛选系统第121页
     ·生物活性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第121-122页
   ·制剂、剂型与应用第122页
     ·复配制剂第122页
     ·剂型第122页
     ·农药用途、使用范围的扩展第122页
     ·施用技术和施药机械不断发展第122页
   ·环境相融农药国际发展趋势与方向第122-124页
     ·农药的性能向环境相融和无害化方向发展第123页
     ·调控有害生物的机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123页
     ·创制方法向高技术化、高智能化、高效率化方向发展第123-124页
     ·元素向含氮杂环化合物方向发展第124页
     ·剂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124页
     ·物质类型向两元化方向发展第124页
   ·我国环境相融农药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24-127页
     ·我国农药发展的现状第124-126页
     ·存在问题第126-127页
   ·我国环境相融性化学农药发展的历史机遇第127-130页
     ·世界农药处于品种更新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大洗牌时期第127-129页
     ·面对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的选择第129-130页
   ·发展方向、目标和研究重点第130-133页
     ·发展方向第130-131页
     ·近期发展目标第131-132页
     ·研究重点第132-133页
   ·讨论第133-135页
     ·关于我国农药创新的外延第133-134页
     ·其他第134-135页
第五章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研究第135-152页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背景与意义第135-137页
     ·问题的背景第135页
     ·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第135-137页
     ·对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意义第137页
   ·国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37-14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7-140页
     ·国际发展趋势第140-141页
   ·我国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第141-144页
     ·危险入侵杂草第141-142页
     ·危险入侵昆虫第142页
     ·危险入侵植物疫病第142-143页
     ·预警与预防研究第143页
     ·部分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成果第143页
     ·初步形成了一批可依托的实验室第143-144页
   ·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第144-146页
     ·危险入侵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分化问题第144页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第144页
     ·农林生态系统对危险生物入侵的抵御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第144-145页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早期预警及其快速检测的科学基础第145页
     ·危险生物入侵可持续控制策略与途径第145-146页
   ·发展方向与预期目标第146-148页
     ·总体研究思路第146页
     ·重点研究方向第146-147页
     ·预期目标第147-14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48-152页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快速演变第148-149页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与寄(宿)主相互作用第149页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生态学第149-150页
     ·农林生态系统对危险生物入侵的抵御机制及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第150页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分析和环境经济评估的理论模式与体系第150页
     ·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快速检测第150-151页
     ·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途径第151-152页
第六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第152-172页
   ·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背景与概况第152-156页
     ·国际背景第152-154页
     ·国内背景与概况第154-156页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第156-158页
     ·是转基因生物研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第156-157页
     ·是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是确保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第157页
     ·是加速和保障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第157页
     ·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的需要第157-158页
     ·是合理制定和实施技术壁垒措施的国家战略需要第158页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58-16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60-164页
     ·国内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60-163页
     ·国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的发展趋势第163-164页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第164-167页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技术发展水平的基本判定第164-165页
     ·已有的研究技术基础第165-167页
   ·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和目标第167-169页
     ·研究任务第167页
     ·重点发展方向第167-168页
     ·近期的研究目标第168-16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69-172页
     ·基因操作安全性研究第169页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插入引发非预期效应的分子基础研究第169页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系统影响的机理第169-170页
     ·转基因作物中基因向相关物种漂移的研究第170页
     ·转基因作物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第170页
     ·转基因微生物生态安全性研究第170页
     ·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研究第170-171页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预测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第171-172页
第七章 国际植物保护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对策、方向、目标与优先领域第172-200页
   ·国际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第172-176页
     ·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第172-174页
     ·国际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第174-176页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任务和要求第176-177页
   ·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与发展第177-181页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第177-178页
     ·可持续植物保护第178-179页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第179-180页
     ·综合防治策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长期策略第180页
     ·我国综合防治策略的发展历程第180-181页
   ·国际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动态第181-185页
     ·生物技术化趋势空前加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正在成为植物保护发展的支撑性技术第181-182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3S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宏观研究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第182页
     ·可持续农业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环境相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正在成为植物保护技术发展和研究的重点第182-183页
     ·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与交往频繁,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为主导的国家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凸现,正在成为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热点第183-184页
     ·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技术、方法,在分子遗传与代谢调控的水平,对植物与主要病、虫、草、鼠害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利用农作物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技术平台,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和研究热点第184页
     ·实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向以特定区域几种主要作物的多病虫综合治理,以及优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控制方向发展,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多目标病虫复合系统中的互作关系、种群演替的动态规律与机制等,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第184-185页
     ·把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国家整个防灾减灾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从农业生物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在生物灾害承灾体如农作物、动物的脆弱性和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条件等对灾害形成和灾害损失方面开展研究,进行国家范畴和区域性生第185页
   ·我国有害生物综防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第185-187页
   ·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转换模式第187-190页
     ·植物保护科学的发展模式第187-188页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模式第188-190页
   ·发展思路与对策第190-200页
     ·发展战略和思路第190-195页
     ·发展目标第195页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研究内容第195-200页
第八章 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第200-216页
   ·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体系第201-204页
     ·建立农业生物灾害国家管理委员会第202页
     ·建立和完善国家动植物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体系第202-203页
     ·建立官方植物保护官制度第203-204页
   ·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设,保障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有法可依第204-206页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法律与政策第204-205页
     ·健全法规,加大行业管理和监管力度第205-206页
   ·产业政策第206页
   ·贸易政策第206-208页
     ·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检疫政策第207页
     ·加快制订检疫技术标准第207页
     ·研究运用检验检疫技术壁垒第207-208页
     ·增强服务意识第208页
     ·坚定地实施科技兴检战略第208页
   ·投资与金融政策第208-212页
     ·坚持国家农业科研基地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研机构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不动摇、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渠道和机制不动摇,要坚持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生物灾害的社会公益性质第208-209页
     ·坚持政府对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第209-210页
     ·用好世贸组织允许的投入政策组合第210-211页
     ·改革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现有的支持方式第211-212页
   ·建设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支撑体系第212-216页
     ·建设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创新体系第212-213页
     ·建立国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支撑体系第213页
     ·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支撑体系第213-214页
     ·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第214-215页
     ·建设国家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示范基地第215-216页
后记第216-218页
引用文献第218-23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5-239页
致谢第239-240页
作者简介第240-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落叶松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及家系生长模型的研究
下一篇:北京地区犬细小病毒分离株的基因变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