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效果及改进对策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5页 |
| ·选题意图 | 第7-8页 |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理论述评 | 第8-10页 |
| ·国外对增发新股研究简述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方法思路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现状分析 | 第15-26页 |
| ·增发新股的国际比较及分析 | 第15-18页 |
| ·上市公司增发是国外最常用的再融资方式 | 第15-16页 |
| ·国外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政策规定分析 | 第16-17页 |
| ·国外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运作情况 | 第17-18页 |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变化 | 第18-21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几种形式 | 第18页 |
| ·几种再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18-20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变化原由 | 第20-21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 第21-23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政策法规变化 | 第22页 |
| ·增发新股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促进作用 | 第22-23页 |
| ·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3-24页 |
|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效果分析 | 第26-45页 |
| ·增发新股资金配置效率评价 | 第26-29页 |
| ·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产业流向 | 第26-28页 |
| ·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用途 | 第28-29页 |
| ·增发新股的股权融资成本测度 | 第29-36页 |
| ·增发新股融资成本的概念和范围 | 第29-30页 |
| ·增发新股融资成本的计量和分析 | 第30-36页 |
| ·增发新股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第36-45页 |
| ·增发新股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 第36-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效果偏低原因探析 | 第45-53页 |
| ·增发融资效果偏低原因概述 | 第45页 |
| ·制度安排因素 | 第45-47页 |
| ·上市公司产生的特殊制度背景 | 第46页 |
| ·股权再融资约束机制不强 | 第46-47页 |
| ·政策设计因素 | 第47-50页 |
| ·增发再融资门槛过低导致增发新股效益降低 | 第47-49页 |
| ·对增发新股制度市场化的改革思路过于超前 | 第49-50页 |
| ·监管部门对增发新股的规模缺少控制 | 第50页 |
| ·公司本身因素 | 第50-53页 |
| ·增发公司质量良莠不齐 | 第50页 |
|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 第50-51页 |
| ·信息不对称下公司过度投资行为 | 第51-52页 |
| ·频繁变更募资投向导致投资项目效益低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提高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效果的对策 | 第53-62页 |
| ·提高增发标准和政府监管的到位及强化 | 第53-55页 |
| ·制定严密的增发新股遴选标准 | 第53-54页 |
| ·强化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 第54页 |
| ·强化对上市公司增发行为的监管 | 第54-55页 |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 | 第55-58页 |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6页 |
| ·建立募集资金专户存储制度 | 第56-57页 |
| ·规范使用募集资金收购关联方资产或股权。 | 第57页 |
| ·建立增发“倒逼机制” | 第57-58页 |
| ·优化融资结构和加强中介机构监督约束机制 | 第58-62页 |
|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 第58-59页 |
| ·强化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 第59-60页 |
| ·完善中介机构的约束和自律机制 | 第60-62页 |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