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传统民居的现状 | 第8-9页 |
·国外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传统民居的现状 | 第8-9页 |
·国内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传统民居的现状 | 第9页 |
·文化人类学运用于传统民居的基本方法 | 第9-12页 |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 第10-11页 |
·文化人类学运用于传统民居的基本方法 | 第11-12页 |
·论文课题范围界定与定义以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2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与榆林四合院民居 | 第14-34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家庭结构与榆林四合院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 | 第14-23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家庭结构 | 第14页 |
·榆林四合院民居的平面布局构成要素 | 第14-20页 |
·榆林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形式 | 第20-23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榆林四合院的室内布局 | 第23-26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 第23-24页 |
·榆林四合院的室内布局 | 第24-26页 |
·榆林四合院的结构与构造 | 第26-30页 |
·榆林四合院的结构 | 第26-28页 |
·榆林四合院的建筑构造 | 第28-30页 |
·榆林四合院的雕刻艺术与文化意义 | 第30-33页 |
·榆林四合院雕刻艺术类型 | 第30-33页 |
·榆林四合院雕刻艺术的文化意义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榆林四合院民居的历史成因及其演进 | 第34-39页 |
·明以前汉文化在榆林地区的扩大、传播 | 第34-36页 |
·明清时期受北京四合院和山西四合院影响后基本定型 | 第36-39页 |
4 榆林四合院民居的多民族文化性 | 第39-45页 |
·榆林四合院民居受汉文化“礼”和“风水”的影响 | 第39-42页 |
·受汉文化“礼”影响的建筑体现 | 第39-41页 |
·受汉文化“风水”影响的建筑体现 | 第41-42页 |
·榆林四合院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榆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榆林四合院民居的生态特征 | 第45-50页 |
·榆林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45-47页 |
·榆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变迁 | 第45-46页 |
·榆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 第46-47页 |
·榆林四合院民居的生态特征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榆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人口特征对榆林四合院的影响 | 第50-54页 |
·榆林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榆林四合院的影响 | 第50-52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人口特征对榆林四合院的影响 | 第52-53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人口特征 | 第52-53页 |
·明清时期榆林地区人口特征对榆林四合院的影响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7 榆林四合院的宗教信仰与四合院民居中的宗教色彩性 | 第54-58页 |
·榆林地区的宗教信仰特征: | 第54-56页 |
·榆林四合院民居中的宗教色彩性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8 对榆林四合院的继承和发展 | 第58-64页 |
·榆林四合院的存在的价值 | 第58-59页 |
·榆林四合院现状 | 第59-60页 |
·榆林四合院所成现状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 第60-61页 |
·对榆林四合院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的建议 | 第61-63页 |
·对院落的保护提出的建议 | 第61-62页 |
·对观念和保护体系提出的建议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9 结论 | 第64-66页 |
榆林大有当巷3、4、6号院测绘图 | 第66-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图纸目录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附表 | 第78-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