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臭氧—生物活性炭对污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 1 概述 | 第1-20页 |
| ·污水回用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污水回用现状及发展水平 | 第10-11页 |
| ·我国污水回用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西北干旱缺水地区污水资源化的前景 | 第12页 |
| ·污水回用新技术 | 第12-14页 |
| ·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技术概况 | 第14-18页 |
| ·臭氧氧化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 ·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生物膜的固定化方法 | 第16-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概要 | 第18-19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0页 |
| 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20-29页 |
| ·试验方案 | 第20-22页 |
| ·试验的基本介绍 | 第20-21页 |
| ·试验设备 | 第21-22页 |
| ·试验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2页 |
| ·试验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第22-28页 |
| ·臭氧进气浓度[O_3]_(in) | 第22-23页 |
| ·臭年残余浓度[O_3]_(Re) | 第23-24页 |
| ·常规水质分析 | 第24-26页 |
| ·生物量的脂磷法测定 | 第26-28页 |
| ·生物膜TOC测定 | 第28页 |
| ·生物相的监测 | 第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3 臭氧对水中污染物的氧化特性分析 | 第29-39页 |
| ·臭氧对水中污染物的作用机理 | 第29-31页 |
| ·臭氧的氧化特性 | 第29-30页 |
| ·臭氧在水溶液中的反应途径 | 第30-31页 |
| ·臭氧对二级处理水的氧化特征 | 第31页 |
| ·臭氧对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 第31-37页 |
| ·常规水质分析结果 | 第32页 |
| ·感官性指标 | 第32-34页 |
| ·有机综合指标 | 第34-36页 |
| ·臭氧化前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第36页 |
| ·臭氧对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4 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处理功效及机理 | 第39-51页 |
| ·生物活性炭(BAC)机理的分析 | 第39-40页 |
| ·生物活性炭的处理效果 | 第40-49页 |
| ·常规水质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 ·BAC除浊与水头损失变化 | 第41-43页 |
| ·色度的去除效果 | 第43页 |
| ·NH_3-N的去除效果 | 第43-45页 |
| ·有机综合指标 | 第45-47页 |
| ·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 第47-48页 |
| ·细菌的去除效果 | 第48页 |
| ·其它指标的去除效果 | 第48页 |
| ·BAC前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5 生物活性炭中生物量的分析 | 第51-58页 |
| ·数据分析 | 第51-53页 |
| ·沿炭层深度生物量的分布 | 第51-52页 |
| ·生物量随时间的增长趋势 | 第52-53页 |
| ·生物相的监测 | 第53页 |
| ·生物膜的增长动力学研究 | 第53-57页 |
| ·生物膜增长速率方程 | 第53-54页 |
| ·生物膜增长的描述 | 第54-56页 |
| ·μ_(max)、X_(max)的估算 | 第56页 |
| ·影响生物量增长及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6 BAC去除水中有机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3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 ·活塞流反应器 | 第58-59页 |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9-60页 |
| ·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值的讨论 | 第60-61页 |
| ·动力学模型中还应考虑的问题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3-66页 |
| ·研究结论 | 第63-65页 |
| ·工艺的去除效果 | 第63-64页 |
| ·活性炭柱上生物膜的增长及分布 | 第64-65页 |
| ·后续试验的一些建议 | 第65页 |
| ·臭氧生物活性炭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