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49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葡萄再生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5-30页 |
·葡萄再生系统类型 | 第16-18页 |
·器官再生系统 | 第16-17页 |
·体细胞胚再生系统 | 第17-18页 |
·葡萄再生系统的建立 | 第18-25页 |
·原生质体培养与细胞融合 | 第18-19页 |
·胚培养育种 | 第19页 |
·胚株再生培养 | 第19页 |
·花药、花丝培养 | 第19-21页 |
·叶片、叶柄、卷须再生培养 | 第21-25页 |
·葡萄离体微繁技术的研究 | 第25-28页 |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 第25-26页 |
·外植体的的增殖 | 第26页 |
·生根 | 第26-27页 |
·移栽 | 第27-28页 |
·影响葡萄高效离体再生系统建立的因素 | 第28-30页 |
·外植体基因型的影响 | 第28页 |
·外植体生理状态的影响 | 第28-29页 |
·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葡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30-41页 |
·葡萄遗传转化途径 | 第31-33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1-33页 |
·基因枪法 | 第33页 |
·果树基因转化系统的选择 | 第33页 |
·影响葡萄基因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33-38页 |
·农杆菌有效转化靶组织的能力 | 第34-35页 |
·对转化细胞的有效筛选和检测 | 第35-37页 |
·葡萄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37-38页 |
·果树基因工程应用展望 | 第38-41页 |
·利用多基因转化培育抗病虫害新品种 | 第38-39页 |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砧木新品种 | 第39页 |
·提高抗霜冻性 | 第39-40页 |
·调节果实的成熟及改良水果的品质 | 第40-41页 |
·抗植物真菌病害基因及其应用..................................................................... | 第41-47页 |
·抗真菌蛋白 | 第42-45页 |
·几丁质酶(Chi)基因及其应用 | 第43-44页 |
·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及其应用 | 第44-45页 |
·萝卜抗真菌蛋白(Rs-AFPs)基因及其应用 | 第45页 |
·植物抗毒素基因及其应用.............................................................................. | 第45-46页 |
·其它抗病基因及其应用 | 第46-47页 |
·核糖体灭活蛋白基因及其应用 | 第46页 |
·过氧化物酶基因及其应用........................................................................... | 第46-47页 |
·病原真菌酶的抑制蛋白 | 第47页 |
·抗真菌毒素 | 第47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之处 | 第47-49页 |
第二章 酿酒葡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9-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材料 | 第49-51页 |
·供试酿酒葡萄品种 | 第49页 |
·化学试剂 | 第49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49-51页 |
·方法 | 第51-52页 |
·植物材料消毒 | 第51页 |
·离体叶片、叶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1页 |
·离体胚珠(Ovule)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1页 |
·离体花药、花丝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1页 |
·繁殖体系的建立......................................................................................... | 第51-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8页 |
·离体叶片、叶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2-56页 |
·TDZ 对赤霞珠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52-54页 |
·TDZ、NAA 对黑比诺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54-55页 |
·TDZ 对霞多丽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第55-56页 |
·离体离体胚珠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6-60页 |
·葡萄胚珠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6-58页 |
·BA 和 2,4-D 对葡萄胚珠体细胞胚的诱导的影响.................................. | 第58-59页 |
·NOA 对葡萄胚珠体细胞胚的诱导的影响 | 第59-60页 |
·离体花药、花丝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60-62页 |
·BA 和 2,4-D 对葡萄花药、花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60页 |
·NOA 对葡萄花药、花丝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60页 |
·BA 和 2,4-D 对 JT 花药、子房不同组织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影响 | 第60-62页 |
·酿酒葡萄微繁体系的建立 | 第62-68页 |
·酿酒葡萄腋芽增殖 | 第62-64页 |
·葡萄增殖腋芽及离体叶片再生芽生根 | 第64-65页 |
·梅尔诺葡萄胚珠体细胞胚诱导再生植株 | 第65-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基因型对葡萄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68-69页 |
·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对葡萄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 第69-70页 |
·关于酿酒葡萄微繁体系的建立 | 第70页 |
·绪论 | 第70-71页 |
第三章 酿酒葡萄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71-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材料 | 第71页 |
·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71页 |
·酶及主要生化试剂 | 第71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71页 |
·方法 | 第71-74页 |
·35S-Egfp/pBI221 基因的鉴定 | 第71-72页 |
·葡萄外植体对卡那霉素 (Kan.)的耐性试验 | 第72页 |
·转基因方法 | 第72-73页 |
·转基因葡萄的鉴定 | 第73-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3页 |
·农杆菌介导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74-78页 |
·葡萄胚性愈伤组织对 Kan.的耐性试验 | 第74-75页 |
·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5-76页 |
·转基因葡萄的 PCR 检测 | 第76-77页 |
·转基因葡萄的 Southern blot 检测 | 第77-78页 |
·基因枪介导葡萄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78-83页 |
·35S-Egfp/pBI221 的鉴定 | 第78-81页 |
·转基因葡萄胚性愈伤组织的 GFP2 荧光检测 | 第81-83页 |
·讨论 | 第83-88页 |
·对转化细胞的有效筛选和检测 | 第83-84页 |
·葡萄胚性愈伤组织对 Kan.的耐性试验 | 第83页 |
·报告基因 Egfp 的应用 | 第83-84页 |
·农杆菌介导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84-86页 |
·基因枪介导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 第86-88页 |
·压力的选择及其对基因枪介导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 第86页 |
·真空度的选择及其对基因枪介导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 第86页 |
·基因枪介导转基因体系的建立流程图 | 第86-88页 |
第四章 抗病基因双价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8-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材料 | 第88页 |
·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88页 |
·酶及主要生化试剂 | 第88页 |
·方法 | 第88-91页 |
·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88页 |
·PCR 引物设计及 PCR 扩增 | 第88-89页 |
·PCR 产物回收及 T-载体克隆 | 第89页 |
·T-载体克隆的鉴定筛选及序列测定 | 第89页 |
·Glu./pBI121、Chi./pBI121 和 Rs-AFP2/pBI12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89-90页 |
·Glu./pCAMBIA1300 和 Rs-AFP2/ pCAMBIA1300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0页 |
·Glu.-Chi./pCAMBIA1300、Rs-AFP2-Chi./pCAMBIA1300 表达载体构建 | 第90页 |
·Glu.-Chi./pCAMBIA1300、Rs-AFP2-Chi./pCAMBIA1300 转化农杆菌 | 第90页 |
·转化农杆菌 EHA105 的 PCR 鉴定 | 第90页 |
·转化农杆菌 EHA105 的 DNA dot blotting 鉴定 | 第90-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7页 |
·Glu.、Chi.和 Rs-AFP2 的克隆及单价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1-93页 |
·PCR 扩增、T-Vector 克隆和测序 | 第91页 |
·Glu./pBI121、Chi./pBI121 和 Rs-AFP2/pBI12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1-93页 |
·Glu./pCAMBIA1300 和 Rs-AFP2/ pCAMBIA1300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93页 |
·Glu.-Chi./pCAMBIA1300、Rs-AFP2-Chi./pCAMBIA1300 双价载体构建 | 第93-97页 |
·Glu.-Chi./pCAMBIA1300、Rs-AFP2-Chi./pCAMBIA1300 的构建 | 第93-95页 |
·pCGC、pCRC 转化农杆菌 EHA105(Rif.r/Str.r)及鉴定 | 第95-96页 |
·转化农杆菌的 DNA dot blotting 鉴定 | 第96-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关于载体构建抗生素标记基因的选择问题 | 第97页 |
·构建抗真菌蛋白基因的双价载体的意义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