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导言: 本研究的价值、方法与基本构思 | 第9-20页 |
| 一、 本研究的价值与方法 | 第9-12页 |
| (一) 研究的价值 | 第9-12页 |
| (二)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 二、 基本构思 | 第12-20页 |
| (一) 基本概念的厘定:意义与价值 现代教育寻求的意义 | 第12-17页 |
|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7-19页 |
| (三) 基本观点与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现代教育意义的失落 | 第20-32页 |
| 一、 现代教育意义失落的表征 | 第20-25页 |
| 二、 现代教育意义失落的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 (一) 外部原因 | 第25-29页 |
| (二) 内部原因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西方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意义失落的批判和拯救 | 第32-48页 |
| 一、 西方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意义失落的批判 | 第32-37页 |
| (一) 现代教育遗忘了学生个体的存在 | 第32-34页 |
| (二) 现代教育异化了学生个体的存在 | 第34-35页 |
| (三) 现代教育扼杀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意志 | 第35-36页 |
| (四) 现代教育疏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 第36-37页 |
| 二、 西方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意义失落的拯救 | 第37-48页 |
| (一) 在教育途径上的探索 | 第37-43页 |
| (二) 在教育方法上的探索 | 第43-46页 |
| (三) 评价分析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转型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 | 第48-60页 |
| 一、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转型的时代特征 | 第49-57页 |
| (一)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探询人的生命意义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 第49-52页 |
| (二) 意义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是人之全面发展的意蕴 | 第52-54页 |
| (三) 寻求意义将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使命 | 第54-57页 |
| 二、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之转型的历史使命 | 第57-60页 |
| (一) 为了人性发展的需要 | 第57-58页 |
| (二) 为了解决人自身的存在危机 | 第58页 |
| (三) 为了克服教育发展的片面化状态 | 第58-59页 |
| (四) 为了生成人性完满的人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的发展走向及其哲学基础 | 第60-79页 |
| 一、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的发展走向 | 第60-69页 |
| (一) 回归生命本源的教育 | 第60-62页 |
| (二) 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 | 第62-63页 |
| (三) 体现终极关怀的教育 | 第63-66页 |
| (四) 倡导科学与人文的教育 | 第66-68页 |
| (五) 建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 第68-69页 |
| 二、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的哲学基础 | 第69-79页 |
| (一) 人性观 | 第69-73页 |
| (二) 发展观 | 第73-76页 |
| (三) 知识观 | 第76-79页 |
| 第五章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的教育目标、课程形态和师生角色分析 | 第79-93页 |
| 一、 教育目标:提升自我反思意识,促进和谐统一发展 | 第79-85页 |
| 二、 课程形态:实现从知识形态向生命意义形态的转变 | 第85-89页 |
| 三、 师生角色:师生之间不是控制关系,而应是交往关系 | 第89-93页 |
| 结语 现代教育寻求意义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 第93-9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8-105页 |
| 后记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