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4页 |
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设计研究背景 | 第14-23页 |
第一节 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价值取向思考 | 第14-18页 |
一、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要寻求最佳诉讼价值目标 | 第14-15页 |
二、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要符合双向保护原则 | 第15-17页 |
三、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趋向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社会调查情况分析 | 第18-21页 |
一、 从犯罪数量来看,犯罪率仍在上升 | 第18-19页 |
二、 从犯罪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 第19页 |
三、 从犯罪目的来看,暴力化倾向加剧 | 第19页 |
四、 从犯罪形式来看,团伙型犯罪突出 | 第19-20页 |
五、 从犯罪结构来看,以闲散人员为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沿革 | 第21-23页 |
一、 起步阶段 | 第21页 |
二、 创建阶段 | 第21-22页 |
三、 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支撑条件 | 第23-27页 |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发展的法律依据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5页 |
第三节 独立建制的工作机构和专门化队伍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发展的组织保证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相互配合的少年司法体系的形成是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发展的外部环 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框架设计 | 第27-52页 |
第一节 运行模式一体化 | 第28-31页 |
一、 运行模式一体化的基本涵义 | 第28页 |
二、 运行模式一体化的基本特点 | 第28-29页 |
三、 运行模式一体化的诉讼价值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在立案和侦查监督阶段的特殊审理内容和方式 | 第31-37页 |
一、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立案监督制度 | 第31-32页 |
二、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侦查监督制度 | 第32-37页 |
第三节 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的特殊审理内容和方式 | 第37-50页 |
一、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 第38-39页 |
二、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心理测试制度 | 第39-40页 |
三、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法律援助制度 | 第40-42页 |
四、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亲情感化制度 | 第42-43页 |
五、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分案起诉制度 | 第43-45页 |
六、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相对不诉制度 | 第45-47页 |
七、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庭审教育制度 | 第47-48页 |
八、 建立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监督制度 | 第48-50页 |
第四节 立足检察职能,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内容和方式 | 第50-52页 |
一 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 | 第50-51页 |
二 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构想 | 第52-68页 |
第一节 探索未成年人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模式,力图追求最佳诉讼价值取向 | 第53-57页 |
一、 关于是否应当派员出席法庭的思考 | 第54-55页 |
二、 关于如何选择合理出庭模式的思考 | 第55-57页 |
第二节 扩大未成年人案件适用“两非”处置方式,顺应减少司法干预发展趋势 | 第57-68页 |
一、 在审查批捕阶段,应建立更为适宜的强制措施制度 | 第58-61页 |
二、 在审查起诉阶段,应建立更为宽泛的相对不诉制度 | 第61-65页 |
三、 在出庭公诉阶段,应探索和完善量刑请求权制度 | 第65-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附录一 | 第69-76页 |
附录二 | 第76-77页 |
附录三 | 第77-8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后记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