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页 |
1 山东理工大学概述 | 第8-10页 |
1.1 学校概况 | 第8-9页 |
1.2 办学思路和要求 | 第9页 |
1.3 学校定位 | 第9页 |
1.4 学校未来五年的数字化目标 | 第9-10页 |
2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队伍现状 | 第10-14页 |
2.1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师资队伍情况 | 第10-11页 |
2.1.1 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师资情况 | 第10页 |
2.1.2 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师资力量 | 第10页 |
2.1.3 山东理工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 第10-11页 |
2.2 高校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必备素质 | 第11-12页 |
2.2.1 高校教师的重要作用 | 第11页 |
2.2.2 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 第11-12页 |
2.3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队伍现状 | 第12-14页 |
3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 | 第14-28页 |
3.1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1-2005) | 第14-16页 |
3.1.1 指导思想 | 第15页 |
3.1.2 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 | 第15页 |
3.1.3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15-16页 |
3.2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的主要部门及职责 | 第16页 |
3.3 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第16-17页 |
3.3.1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 第16-17页 |
3.3.2 实行下岗待聘制度 | 第17页 |
3.4 师资引进 | 第17-18页 |
3.4.1 师资招聘 | 第17页 |
3.4.2 师资选拔 | 第17-18页 |
3.5 师资绩效考核 | 第18-23页 |
3.5.1 教学工作量的核算 | 第18-19页 |
3.5.2 科研工作量的核算 | 第19-21页 |
3.5.3 教学质量评价 | 第21-22页 |
3.5.4 年终考核 | 第22-23页 |
3.5.5 高一级职务竞聘 | 第23页 |
3.6 分配制度 | 第23-26页 |
3.6.1 工资结构 | 第23-24页 |
3.6.2 津贴分配基本原则 | 第24页 |
3.6.3 教学、科研工作量津贴 | 第24-25页 |
3.6.4 科技开发成果奖 | 第25页 |
3.6.5 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特殊津贴 | 第25页 |
3.6.6 福利制度 | 第25-26页 |
3.7 师资进修与培训 | 第26-28页 |
3.7.1 进修原则 | 第26-27页 |
3.7.2 进修和培训项目 | 第27-28页 |
4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究 | 第28-48页 |
4.1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 | 第28-29页 |
4.1.1 开发人的潜能的可能性 | 第28页 |
4.1.2 当前开发高校教师潜能的意义 | 第28-29页 |
4.1.3 建设高水平师资的战略意义 | 第29页 |
4.2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第29-30页 |
4.3 确保招聘人才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 第30-33页 |
4.3.1 师资招聘的意义 | 第30页 |
4.3.2 山东理工大学师资招聘工作评价 | 第30-31页 |
4.3.3 正确运用面试技术,招聘合格师资 | 第31-33页 |
4.3.4 大力引进智力 | 第33页 |
4.4 转换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 第33-36页 |
4.4.1 聘任制实施的社会环境 | 第33页 |
4.4.2 高校聘任制的实施 | 第33-34页 |
4.4.3 完善人事部门职能,注重管理人员选拔和培养 | 第34页 |
4.4.4 对以聘任制原则为指导做好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再思考 | 第34-36页 |
4.5 科学考绩,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 第36-39页 |
4.5.1 绩效考评的意义 | 第36页 |
4.5.2 山东理工大学教师绩效考评状况评价 | 第36-38页 |
4.5.3 科学考绩,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 第38-39页 |
4.6 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加速学校事业发展 | 第39-41页 |
4.6.1 当前我国高校现行工资制度及政策 | 第39页 |
4.6.2 国家工资政策改革引导下,高校教师实行校内津贴制 | 第39-40页 |
4.6.3 山东理工大学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的特点 | 第40页 |
4.6.3 继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 第40-41页 |
4.6.5 福利制度 | 第41页 |
4.7 重视培训与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第41-48页 |
4.7.1 培训和发展项目 | 第41-43页 |
4.7.2 转变师资培训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第43页 |
4.7.3 转变运行机制,为教师培训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