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 “优美”释义 | 第8-12页 |
(一) 两个不同角度的“优美” | 第8-11页 |
1 、 兼指内容与形式的“优美” | 第9页 |
2 、 偏指形式的“优美” | 第9-11页 |
(二) “优美”产生于和谐 | 第11-12页 |
1 、 “优美”产生于和谐 | 第11-12页 |
2 、 散文语言的“优美”产生于自然和谐 | 第12页 |
三、 散文语言的自足性与非自足性 | 第12-18页 |
(一) 散文语言的自足性 | 第13-15页 |
1 、 虚构性 | 第13-14页 |
2 、 心理蕴含性 | 第14页 |
3 、 创新性 | 第14-15页 |
(二) 散文语言的非自足性 | 第15-17页 |
1 、 写实性 | 第15-16页 |
2 、 交际性 | 第16-17页 |
3 、 实用性 | 第17页 |
(三) 散文语言自足性与非自足性的和谐 | 第17-18页 |
四、 散文语言的基本层面 | 第18-20页 |
五、 散文的语词层 | 第20-33页 |
(一) 散文的用词 | 第21-27页 |
1 、 口语化与书面化的和谐统一 | 第21-22页 |
2 、 客观化与主观化的和谐统一 | 第22-24页 |
3 、 日常化与陌生化的和谐统一 | 第24-25页 |
4 、 炼字融句融篇 | 第25-27页 |
(二) 散文的造句 | 第27-33页 |
1 、 句的行走 | 第28-30页 |
2 、 句式的安排 | 第30-31页 |
3 、 炼句融篇 | 第31-33页 |
六、 散文语言的语音层 | 第33-41页 |
(一) 音韵美 | 第34-35页 |
1 、 音韵本身的和谐能形成语音的音乐美 | 第34-35页 |
2 、 音韵美不仅在于悦耳,更在于悦心 | 第35页 |
(二) 语调美 | 第35-39页 |
1 、 “开笔定调” | 第35-37页 |
2 、 “谈话风” | 第37-38页 |
3 、 “个人笔调” | 第38-39页 |
(三) 节奏美 | 第39-41页 |
1 、 语言节奏本身的和谐 | 第39-40页 |
2 、 语言节奏与生理、心理节奏的和谐 | 第40-41页 |
七、 散文语言的语象层 | 第41-49页 |
(一) 散文语象的营建 | 第42-46页 |
1 、 日常感觉化手法 | 第44-45页 |
2 、 艺术感觉化手法 | 第45-46页 |
(二) 单个语象向语象体系的融合 | 第46-49页 |
八、 散文语言的语蕴层 | 第49-62页 |
(一) 营造语蕴的语词手段 | 第50-55页 |
1 、 词汇手段 | 第50-52页 |
2 、 句法手段 | 第52-55页 |
(二) 营造语蕴的语音手段 | 第55-57页 |
(三) 营造语蕴的语象手段 | 第57-62页 |
1 、 运用模糊语言构造“全而不全”的语象 | 第57-59页 |
2 、 运用比拟、通感等手法构造“亦此亦彼”的语象 | 第59-60页 |
3 、 运用象征手法构造“似而不似”的语象 | 第60-62页 |
九、 “语言优美”:散文语言四层面的和谐统一 | 第62-67页 |
(一) 语言四层面的和谐统一形成“优美” | 第62-64页 |
1 、 语言四层面的和谐形成“优美” | 第62-63页 |
2 、 语言四层面的和谐统一于自足性与非自足性的和谐 | 第63-64页 |
(二) 语言层面的不和谐产生语言的“不优美” | 第64-67页 |
1 、 语词层的不优美 | 第64-65页 |
2 、 语音层的不优美 | 第65页 |
3 、 语象层的不优美 | 第65-66页 |
4 、 语蕴层的不优美 | 第66-67页 |
十、 结语 | 第67-69页 |
注释 | 第69-75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75-77页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