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 ·理论简述 | 第15-17页 |
| ·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理论 | 第15-16页 |
|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理论 | 第16页 |
| ·改革开放时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 第2章 从家庭经营到互助组 | 第18-21页 |
| ·1949—1952 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开展 | 第18-19页 |
| ·1953 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快步发展 | 第19-21页 |
| 第3章 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21-29页 |
| ·1953 年—1955 年农业合作化 | 第21-24页 |
| ·1953 年到 1955 年上半年农业合作化 | 第21-23页 |
| ·1955 年下半年合作化热潮的爆发 | 第23-24页 |
| ·合作社发展紧急加速的原因 | 第24-29页 |
| ·全面经济建设的开展 | 第24-25页 |
| ·粮食购销危机 | 第25-27页 |
| ·统购统销政策的确立 | 第27-29页 |
| 第4章 从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29-34页 |
| ·1956 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 第29-30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及整顿 | 第30-34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 第30-31页 |
| ·退社风潮 | 第31-32页 |
| ·合作社的整顿工作 | 第32-34页 |
| 第5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 | 第34-40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经验 | 第34-36页 |
| ·完整的合作化理论政策和组织的正确领导,带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34页 |
| ·根据小农经济的特点,采取从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的方式,逐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第34-35页 |
| ·探索了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奠定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 | 第35页 |
|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业建设目标的完成,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第35-36页 |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不足 | 第36-40页 |
| ·目标模式将合作制等同于了集体制 | 第36-37页 |
| ·过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脱离了农民的思想觉悟 | 第37-38页 |
| ·合作社经营形式单一 | 第38页 |
|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匮乏难以巩固合作化成果 | 第38-40页 |
| 第6章 合作社发展的斯勒茨基分析 | 第40-45页 |
| ·互助组和初级社的斯勒茨基效应分析 | 第40-43页 |
| ·替代效应分析 | 第40-42页 |
| ·收入效应分析 | 第42页 |
| ·总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 ·高级社的经济学斯勒茨基效应分析 | 第43-45页 |
| ·替代效应分析 | 第43页 |
| ·收入效应分析 | 第43页 |
| ·总效应分析 | 第43-45页 |
| 第7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启示 | 第45-49页 |
| ·合作组织发展要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 | 第45-46页 |
| ·农业合作化要以农民自愿为原则 | 第46-47页 |
| ·农业合作化要以农民自立为基础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