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基础科学论文--工程力学论文--工程流体力学论文

弯曲叶片透平叶栅和单级轴流风机气动特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目录第6-9页
图形目录第9-12页
表格目录第12-13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5页
 1.1 前言第15-16页
 1.2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损失第16-19页
  1.2.1 叶栅损失第16-17页
   1.2.1.1 叶型损失第16页
   1.2.1.2 二次流损失第16-17页
   1.2.1.3 叶顶漏气损失(叶顶间隙损失)第17页
  1.2.2 非定常损失第17-19页
 1.3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研究进展第19-41页
  1.3.1 理论分析第19-31页
   1.3.1.1 分离流动理论第19-25页
   1.3.1.2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涡动力学研究第25-27页
   1.3.1.3 叶轮机械流型的发展第27-31页
  1.3.2 实验测试第31-33页
  1.3.3 数值计算第33-41页
   1.3.3.1 控制方程第34-36页
   1.3.3.2 数值方法第36-37页
   1.3.3.3 网格生成第37-40页
   1.3.3.4 普遍采用的数值方法第40-41页
 1.4 改善叶轮机械性能的方法第41-43页
 1.5 本文内容第43-45页
第二章 透平叶栅弯曲叶片研究综述第45-60页
 2.1 透平叶栅二次流动研究现状第45-52页
  2.1.1 二次流旋涡研究第45-51页
   2.1.1.1 古典旋涡模型第45-46页
   2.1.1.2 现代旋涡模型第46-49页
   2.1.1.3 最新旋涡模型第49-51页
  2.1.2 端壁附面层的流动特性第51-52页
 2.2 弯曲叶片的提出和概念第52-53页
 2.3 弯曲叶片对二次流动和损失的影响第53-55页
 2.4 弯曲叶片控制二次流动和损失机理回顾第55-58页
  2.4.1 叶片与气流作用力的分析和反动度均化理论第55页
  2.4.2 附面层径向迁移理论第55-56页
  2.4.3 对弯曲叶片控制二次流和损失的新认识第56-58页
 2.5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第58-60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60-72页
 3.1 实验装置第60页
 3.2 实验叶栅第60-63页
 3.3 测量方法第63-68页
 3.4 数据处理方法第68-72页
  3.4.1 叶栅坐标系统第68页
  3.4.2 二次流的定义第68-69页
  3.4.3 数据处理公式第69-72页
第四章 计算方法第72-78页
 4.1 数值计算方法简介第72-75页
  4.1.1 控制方程第73-74页
  4.1.2 湍流模型第74页
  4.1.3 数值计算方法第74页
  4.1.4 边界条件的处理第74-75页
 4.2 计算网格第75-76页
 4.3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第76-78页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第78-132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叶栅总性能第78-81页
  5.2.1 总平均损失第78-80页
  5.2.2 总平均气流角第80-81页
 5.3 叶栅出口流场特性第81-96页
  5.3.1 叶栅出口截面节距平均损失和气流角第81-83页
   5.3.1.1 总压损失第81-83页
   5.3.1.2 气流角第83页
  5.3.2 叶栅出口截面总压损失和二次流动第83-96页
   5.3.2.1 总压损失分布第83-90页
   5.3.2.2 二次流分布第90-96页
 5.4 叶栅内部流场特性第96-111页
  5.4.1 端壁及叶片表面流谱第97-101页
   5.4.1.1 直叶片叶栅表面流谱第97-98页
   5.4.1.2 叶片弯曲对表面流谱影响第98-101页
  5.4.2 总压损失沿轴向发展第101-107页
   5.4.2.1 总平均损失第101-102页
   5.4.2.2 横截面总压损失分布第102-107页
  5.4.3 二次流沿轴向发展第107-111页
 5.5 端壁和叶片表面静压分布第111-127页
  5.5.1 叶片表面静压系数等值线第111-122页
  5.5.2 叶栅端壁静压系数等值线第122-124页
  5.5.3 静压系数沿叶型的分布第124-127页
 5.6 弯叶片影响损失和二次流动机理的分析第127-129页
  5.6.1 叶片正弯曲第128-129页
  5.6.2 叶片反弯曲第129页
 5.7 小节第129-132页
第六章 子午加速轴流风机性能和流场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第132-163页
 6.1 前言第132-133页
 6.2 实验测量第133-136页
  6.2.1 实验设备第133-134页
  6.2.2 风机的参数第134页
  6.2.3 无量纲参数的定义第134-136页
  6.2.4 测量结果和初步分析第136页
 6.3 数值计算方法第136-141页
  6.3.1 数值方法第136-137页
  6.3.2 算例设置和计算网格第137-140页
  6.3.3 边界条件第140-141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141-148页
  6.4.1 风机的平均特性第141-144页
   6.4.1.1 设计工况下计算结果与设计参数、实验结果的比较第141-142页
   6.4.1.2 不同流量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第142-144页
  6.4.2 风机内部三维流场细节第144-148页
   6.4.2.1 无轮毂间隙模型的内部流场细节(Case3)第145-146页
   6.4.2.2 轮毂间隙的影响第146-148页
   6.4.2.3 进口附面层的影响第148页
   6.4.2.4 流量的影响第148页
   6.4.2.5 叶片约化的影响第148页
 6.5 小节第148-1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3-165页
 7.1 结论第163-164页
 7.2 展望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专利及获得奖励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力对稀燃弱湍流预混V形火焰的影响
下一篇:项目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