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26页 |
1.1 甘草资源的基本特征 | 第9-11页 |
1.1.1 甘草资源分类学特征 | 第9-10页 |
1.1.2 甘草生态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3 甘草分布学特性 | 第11页 |
1.1.4 甘草群落学特性 | 第11页 |
1.2 甘草研究与应用概况 | 第11-17页 |
1.2.1 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1.1 地上部分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2.1.2 甘草根及甘草根茎的化学成分 | 第12-14页 |
1.2.1.3 甘草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1.2.2 甘草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甘草生物工程技术研究 | 第16页 |
1.2.4 甘草临床药理研究及应用 | 第16-17页 |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研究简介 | 第17-25页 |
1.3.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8-25页 |
1.3.1.1 超临界流体(SCF) | 第18-19页 |
1.3.1.2 超临界CO_2的pVT性质 | 第19-20页 |
1.3.1.3 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 | 第20-21页 |
1.3.1.4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性和固有选择性 | 第21页 |
1.3.1.5 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计算 | 第21-22页 |
1.3.1.6 超临界流体萃取(SCFE) | 第22-24页 |
1.3.1.7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中流体与固体间的传质 | 第24-25页 |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6-45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7-28页 |
2.1.1 试剂 | 第27页 |
2.1.2 仪器 | 第27-28页 |
2.2 样品及标准品来源 | 第28页 |
2.3 HPLC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28-37页 |
2.3.1 标准品的配制 | 第28页 |
2.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8页 |
2.3.3 流动相选择 | 第28-29页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6页 |
2.3.5 重现性试验 | 第36-37页 |
2.4 甘草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2.4.2 重现性试验 | 第38页 |
2.4.3 样品的测定 | 第38页 |
2.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8页 |
2.5 分析样品的制备 | 第38-44页 |
2.5.1 含水量的测定 | 第39页 |
2.5.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9-41页 |
2.5.3 最佳提取时间的筛选 | 第41-43页 |
2.5.4 回收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2.6 小结 | 第44-45页 |
3. 甘草黄酮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 | 第45-58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1.2 设备 | 第45页 |
3.2 实验方案与步骤 | 第45-48页 |
3.2.1 超临界CO_2萃取流程 | 第45-47页 |
3.2.2 超临界CO_2萃取甘草黄酮 | 第47页 |
3.2.3 常规溶剂萃取法 | 第47页 |
3.2.4 数据处理公式 | 第47-48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3.3.1 温度、压力、夹带剂用量对甘草黄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48-52页 |
3.3.2 夹带剂选择对产物组成萃取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3 投料量对甘草黄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4 原料粒度对甘草黄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5 CO_2流量对甘草黄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6 萃取时间对甘草黄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6页 |
3.3.7 分离压力、温度对甘草黄酮萃取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4. 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58-64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8-5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1.2 实验设备 | 第59页 |
4.2 柱层析分离纯化甘草黄酮条件的研究 | 第59-61页 |
4.2.1 TLC薄层层析 | 第59页 |
4.2.2 柱层析分离纯化甘草黄酮条件的确定 | 第59-60页 |
4.2.2.1 上样量的确定 | 第59-60页 |
4.2.2.2 解析液流速的确定 | 第60页 |
4.2.3 柱层析分离纯化甘草黄酮 | 第60-61页 |
4.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黄酮的研究 | 第61-63页 |
4.3.1 树脂预处理 | 第61页 |
4.3.2 树脂含水率的测定 | 第61页 |
4.3.3 树脂吸附能力测定 | 第61页 |
4.3.4 树脂解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61-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5. 甘草超临界后固形物提取纯化甘草酸工艺研究 | 第64-73页 |
5.1 实验设备、试剂和材料 | 第64页 |
5.2 甘草酸提取率计算公式 | 第64页 |
5.3 甘草酸提取工艺研究 | 第64-69页 |
5.3.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64-66页 |
5.3.1.1 不同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1.2 浸渍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65页 |
5.3.1.3 溶剂用量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1.4 酸化时的PH值对甘草酸收率的影响 | 第66页 |
5.3.2 甘草酸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 第66-69页 |
5.4 甘草酸单铵盐的制备 | 第69-72页 |
5.4.1 浸提工艺正交试验 | 第69-72页 |
5.4.2 氨化和酸化过程 | 第72页 |
5.4.3 重结晶过程 | 第72页 |
5.5 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5页 |
6.1.1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3-74页 |
6.1.2 甘草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的确定 | 第74页 |
6.1.3 甘草超临界后固形物提取纯化甘草酸的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74-75页 |
6.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