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寄生虫学论文

猪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药物作用机理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1 前言第9-21页
 1.1 猪囊尾蚴的发育第9-10页
 1.2 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第10-12页
  1.2.1 扫描电镜观察第10-11页
  1.2.2 透射电镜观察第11-12页
 1.3 猪囊尾蚴的病理组织学第12-13页
  1.3.1 活囊尾蚴期第12-13页
  1.3.2 变性囊尾蚴期第13页
  1.3.3 坏死囊尾蚴期第13页
 1.4 猪囊尾蚴的体外培养第13-14页
 1.5 猪囊尾蚴病的实验动物模型第14页
 1.6 猪囊尾蚴病的化学治疗第14-17页
  1.6.1 甲苯咪唑第15页
  1.6.2 氟苯咪唑第15页
  1.6.3 吡喹酮第15-16页
  1.6.4 丙硫咪唑第16-17页
  1.6.5 奥芬达唑第17页
 1.7 NO与猪囊尾蚴感染第17-18页
 1.8 细胞凋亡与寄生虫感染第18-20页
  1.8.1 寄生虫的细胞凋亡第19页
  1.8.2 带虫宿主的细胞凋亡第19-20页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9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3页
  2.1.1 猪带绦虫卵第21页
  2.1.2 成熟的猪囊尾蚴第21页
  2.1.3 实验动物第21页
  2.1.4 试剂第21-23页
 2.2 实验内容第23-26页
  2.2.1 猪囊尾蚴的体外发育及药物作用第23-25页
  2.2.2 猪囊尾蚴病实验用动物模型的建立第25页
  2.2.3 猪囊尾蚴的体内发育及药物作用第25-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3.1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第26页
  2.3.2 细胞凋亡的检测第26-27页
  2.3.3 Ab水平的检测第27-28页
  2.3.4 NO水平的检测第28页
 2.4 数据处理及图版制作第28-29页
3 实验结果第29-61页
 3.1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体外培养第29-31页
  3.1.1 两种孵化方法的消化效果第29页
  3.1.2 六钩蚴的体外培养第29-30页
  3.1.3 六钩蚴体外培养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第30-31页
 3.2 药物体外对不同发育时期猪囊尾蚴的作用第31-35页
  3.2.1 药物对不同发育时期猪囊尾蚴存活率及凋亡细胞阳性率(AI)的影响第31-33页
  3.2.2 药物对不同发育时期猪囊尾蚴形态结构的影响第33-35页
 3.3 猪囊尾蚴病实验用动物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3.3.1 小鼠模型的建立第35-36页
  3.3.2 家猪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3.4 猪囊尾蚴体内发育过程的观察第37-46页
  3.4.1 猪囊尾蚴的分布第37页
  3.4.2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第37-39页
  3.4.3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第39-40页
  3.4.4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第40-42页
  3.4.5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宿主炎性反应第42-43页
  3.4.6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一些指标的变化第43-46页
 3.5 药物体内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作用第46-53页
  3.5.1 药物体内作用后未成熟期囊尾蚴的形态学变化第46-47页
  3.5.2 药物体内作用后未成熟期囊尾蚴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第47-49页
  3.5.3 药物体内作用后未成熟期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变化第49页
  3.5.4 药物体内作用于未成熟期囊尾蚴后一些指标的变化第49-53页
 3.6 药物体内对成熟期猪囊尾蚴的作用第53-61页
  3.6.1 药物体内作用后成熟期囊尾蚴的形态学变化第53-54页
  3.6.2 药物体内作用后成熟期囊尾蚴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第54-55页
  3.6.3 药物体内作用后成熟期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变化第55-56页
  3.6.4 药物体内作用于成熟期囊尾蚴后一些指标的变化第56-61页
4 讨论第61-79页
 4.1 猪带绦虫六钩蚴的体外培养第61-64页
  4.1.1 虫卵孵化的方法第61-62页
  4.1.2 培养条件第62-63页
  4.1.3 培养液的更换时间第63-64页
 4.2 猪囊尾蚴病实验用动物模型的建立第64-66页
  4.2.1 小鼠模型的建立第64-66页
  4.2.2 家猪模型的建立第66页
 4.3 猪囊尾蚴的生长发育规律第66-69页
  4.3.1 猪囊尾蚴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发育第66-67页
  4.3.2 猪囊尾蚴的超微结构发育第67-68页
  4.3.3 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现象第68-69页
 4.4 猪囊尾蚴病的发生机理第69-72页
  4.4.1 猪囊尾蚴的免疫逃避机理第69-71页
  4.4.2 猪囊尾蚴的临床致病机理第71-72页
 4.5 抗囊药物的效应机理第72-76页
  4.5.1 NX_0抗囊作用机理第73页
  4.5.2 NX_1抗囊作用机理第73-76页
  4.5.3 NX_2抗囊作用机理第76页
 4.6 疗效考核的判定标准第76-77页
 4.7 细胞凋亡的检测第77-79页
5 结论第79-80页
6 致谢第80-81页
7 参考文献第81-93页
8 附图第93-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
下一篇:超细二氧化钛掺杂光催化剂制备、结构及活性研究(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