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语音信号分析技术 | 第11-15页 |
1.2.1 基于短时平稳性的语音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2.2 语音信号的非平稳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3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的意义和发展历程 | 第15-19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内容组织和主要贡献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语音信号表示与谱失真测度研究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语音信号的参数表示及其谱失真测度 | 第22-28页 |
2.2.1 基于带通滤波器组的频谱参数及其失真测度 | 第22-23页 |
2.2.2 基于线性预测的参数表示及其失真测度 | 第23-25页 |
2.2.3 基于短时傅立叶变换的谱包络参数表示及其谱失真测度 | 第25-27页 |
2.2.4 基于听觉模型的参数及其失真测度 | 第27-28页 |
2.2.5 谱动态特征与时间规整技术 | 第28页 |
2.3 Bark尺度倒谱系数谱失真测度 | 第28-32页 |
2.3.1 对MFCC谱失真测度和Bark谱失真测度的探讨 | 第28-29页 |
2.3.2 MFCC特征提取和MFCC谱失真测度的改进 | 第29-31页 |
2.3.3 用在小词汇量孤立词语音识别系统中的实验结果 | 第31页 |
2.3.4 用在语音质量客观评价中的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感知特性的语音子波表示 | 第33-4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语音的子波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3.2.1 Grossmann-Morlet子波 | 第33-34页 |
3.2.2 离散二进子波基 | 第34-35页 |
3.2.3 语音信号的原子分解 | 第35页 |
3.2.4 语音的序列域子波分析 | 第35页 |
3.2.5 从内耳的生理模型导出的分析子波 | 第35-36页 |
3.2.6 具有心理声学特征的子波 | 第36页 |
3.3 语音信号的Bark子波变换 | 第36-40页 |
3.3.1 Bark子波变换的定义 | 第37-38页 |
3.3.2 有关性质讨论 | 第38-40页 |
3.4 Bark子波变换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3.4.1 特征参数的形成 | 第40-41页 |
3.4.2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与系统研究 | 第43-63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测试语音库的建立和MOS的测定 | 第43-47页 |
4.2.1 测试语音库的建立 | 第43-45页 |
4.2.2 主观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方法 | 第45-47页 |
4.3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研究 | 第47-56页 |
4.3.1 客观评价的工作原理 | 第48页 |
4.3.2 客观评价方法的分类 | 第48页 |
4.3.3 统计相关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3.4 几种典型谱失真测度的主客观统计相关分析结果 | 第49-56页 |
4.4 同步技术研究 | 第56-61页 |
4.4.1 同步控制的功能要求 | 第56-57页 |
4.4.2 TDE信号的设计及同步原理 | 第57-61页 |
4.5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的一步法策略 | 第63-76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一步法的基本思想 | 第63-65页 |
5.3 由多层感知器构成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 | 第65-70页 |
5.3.1 多层感知器(MLP)相关理论 | 第65-67页 |
5.3.2 语音数据库 | 第67-68页 |
5.3.3 多层感知器语音质量评价系统 | 第68-70页 |
5.4 一步法策略的统计性能分析 | 第70-71页 |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4页 |
5.6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 | 第76-91页 |
6.1 引言 | 第76-77页 |
6.2 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77-84页 |
6.2.1 插值问题 | 第77-78页 |
6.2.2 正规化问题 | 第78-81页 |
6.2.3 正规化问题的逼近解和GRBF网络的逼近定理 | 第81-83页 |
6.2.4 RBF网络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 第83-84页 |
6.3 由RBF网络构成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系统 | 第84-86页 |
6.3.1 评价系统的结构及其线性回归模型 | 第84页 |
6.3.2 评价系统的学习方法 | 第84-86页 |
6.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6-89页 |
6.5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91-94页 |
7.1 总结 | 第91-92页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4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