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0页 |
序言 | 第20-22页 |
第1章 双锂引发剂及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聚合物技术进展 | 第22-75页 |
1.1 双官能团烷基锂引发剂技术进展 | 第22-60页 |
1.1.1 电子转移型 | 第23-27页 |
1.1.2 双卤代烷烃取代型 | 第27-32页 |
1.1.3 双键加成型 | 第32-47页 |
1.1.4 国外双锂引发剂技术进展 | 第47-50页 |
1.1.5 国内双锂引发剂技术进展 | 第50-53页 |
1.1.6 小结及建议 | 第53页 |
1.1.7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1.2 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聚合物技术进展 | 第60-73页 |
1.2.1 L-SIBR的研制 | 第60-63页 |
1.2.2 S-SIBR的研制 | 第63-66页 |
1.2.3 L-B-SIBR的研制 | 第66-70页 |
1.2.4 S-B-SIBR的研制 | 第70页 |
1.2.5 几点建议 | 第70-72页 |
1.2.6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1.3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思路 | 第73-75页 |
第2章 双烯加成型双锂引发剂的研制 | 第75-97页 |
2.1 前言 | 第75页 |
2.2 工艺路线 | 第75-76页 |
2.3 实验 | 第76-87页 |
2.3.1 原料及精制 | 第76-77页 |
2.3.2 双酮的合成 | 第77-78页 |
2.3.3 双烯的合成 | 第78页 |
2.3.4 双锂的合成 | 第78页 |
2.3.5 分析与表征 | 第78-8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2.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87-88页 |
2.4.2 溶剂的影响 | 第88页 |
2.4.3 极性添加剂的影响 | 第88-92页 |
2.4.4 单锂种类的影响 | 第92页 |
2.4.5 齐聚反应及齐聚度的控制 | 第92-93页 |
2.4.6 官能度的控制 | 第93-94页 |
2.4.7 聚合反应 | 第94-95页 |
2.5 结论 | 第95-97页 |
第3章 双卤代烷烃取代型双锂引发剂的研制 | 第97-116页 |
3.1 前言 | 第97页 |
3.2 实验 | 第97-104页 |
3.2.1 原料与精制 | 第97-98页 |
3.2.2 双锂引发剂的合成 | 第98页 |
3.2.3 分析与表征 | 第98-10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4页 |
3.3.1 溶剂体系的选择 | 第104-105页 |
3.3.2 乙醚含量的控制 | 第105-109页 |
3.3.3 齐聚度的控制 | 第109-111页 |
3.3.4 稳定性的控制 | 第111-114页 |
3.4 结论 | 第114-116页 |
第4章 聚丁二烯的研制 | 第116-141页 |
4.1 前言 | 第116页 |
4.2 实验 | 第116-118页 |
4.2.1 原料与精制 | 第116-117页 |
4.2.2 合成 | 第117页 |
4.2.3 分析与表征 | 第117-11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40页 |
4.3.1 动力学研究 | 第118-129页 |
4.3.2 聚合反应过程热效应 | 第129-131页 |
4.3.3 结构与性能 | 第131-140页 |
4.4 结论 | 第140-141页 |
第5章 立构三嵌段聚丁二烯的研制 | 第141-155页 |
5.1 前言 | 第141-142页 |
5.2 实验 | 第142-143页 |
5.2.1 原料与精制 | 第142页 |
5.2.2 合成 | 第142-143页 |
5.2.3 分析与表征 | 第14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3-154页 |
5.3.1 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 第143-145页 |
5.3.2 聚合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 第145-146页 |
5.3.3 结构与性能 | 第146-154页 |
5.4 结论 | 第154-155页 |
第6章 聚异戊二烯的研制 | 第155-180页 |
6.1 前言 | 第155页 |
6.2 实验 | 第155-156页 |
6.2.1 原料与精制 | 第155-156页 |
6.2.2 合成 | 第156页 |
6.2.3 分析与表征 | 第15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56-176页 |
6.3.1 动力学研究 | 第156-165页 |
6.3.2 聚合反应过程热效应研究 | 第165-167页 |
6.3.3 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167-176页 |
6.4 结论 | 第176-180页 |
第7章 立构三嵌段聚异戊二烯的研制 | 第180-203页 |
7.1 前言 | 第180页 |
7.2 实验 | 第180-182页 |
7.2.1 原料与精制 | 第180-181页 |
7.2.2 合成 | 第181页 |
7.2.3 分析与表征 | 第181-182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197页 |
7.3.1 动力学研究 | 第182-188页 |
7.3.2 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188-197页 |
7.4 结论 | 第197-203页 |
第8章 对称型双端过渡态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研制 | 第203-234页 |
8.1 前言 | 第203页 |
8.2 实验 | 第203-205页 |
8.2.1 原料与精制 | 第203-204页 |
8.2.2 合成 | 第204页 |
8.2.3 分析与表征 | 第204-205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205-232页 |
8.3.1 动力学研究 | 第205-213页 |
8.3.2 热效应 | 第213-214页 |
8.3.3 结构与性能 | 第214-232页 |
8.4 结论 | 第232-234页 |
第9章 对称型双端过渡态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研制 | 第234-262页 |
9.1 前言 | 第234页 |
9.2 实验 | 第234-236页 |
9.2.1 原料与精制 | 第234-235页 |
9.2.2 合成 | 第235页 |
9.2.3 分析与表征 | 第235-236页 |
9.3 结果与讨论 | 第236-257页 |
9.3.1 动力学研究 | 第236-245页 |
9.3.2 共聚合反应过程热效应 | 第245-246页 |
9.3.3 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246-257页 |
9.4 结论 | 第257-262页 |
第10章 对称型双端过渡态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研制 | 第262-285页 |
10.1 前言 | 第262页 |
10.2 实验 | 第262-264页 |
10.2.1 原料与精制 | 第262-263页 |
10.2.2 合成 | 第263页 |
10.2.3 分析与表征 | 第263-264页 |
10.3 结果与讨论 | 第264-282页 |
10.3.1 动力学研究 | 第264-273页 |
10.3.2 结构与性能 | 第273-282页 |
10.4 结论 | 第282-285页 |
第11章 双烯加成型双锂体系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的研制 | 第285-314页 |
11.1 前言 | 第285页 |
11.2 实验 | 第285-287页 |
11.2.1 原料与精制 | 第285-286页 |
11.2.2 合成 | 第286页 |
11.2.3 分析与表征 | 第286-287页 |
11.3 结果与讨论 | 第287-312页 |
11.3.1 聚丁二烯的研制 | 第287-298页 |
11.3.2 对称型双端过渡态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研制 | 第298-312页 |
11.4 结论 | 第312-314页 |
第12章 双锂体系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聚合物专利链的形成 | 第314-330页 |
第13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30-334页 |
附录1 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334-338页 |
附录2 博士论文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338-343页 |
附录3 创新点摘要 | 第343-344页 |
附录4 致谢 | 第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