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研究区位置及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基底性质及地层系统 | 第19-24页 |
第一节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 | 第19页 |
第二节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现今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及构造运动对比 | 第20-24页 |
一 北方主要盆地地层系统] | 第20-22页 |
二 地层接触关系及反映的构造运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26-35页 |
一 地球动力学模型法 | 第26-28页 |
二 古温标法 | 第28-35页 |
第四章 沉积盆地地温场与热演化史恢复 | 第35-50页 |
第一节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在地学中的地位 | 第35页 |
第二节 地球内部热状态 | 第35-37页 |
一 热传递方式 | 第35-36页 |
二 地球内部的热状况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全球地热场分布及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37-41页 |
一 全球地热场分布 | 第37-38页 |
二 不同类型盆地现今地温场 | 第38-40页 |
三 地温场的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的思路 | 第41-47页 |
一 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的思路 | 第42-45页 |
二 盆地热演化史恢复在地质方面的应用 | 第45-47页 |
第五节 不同勘探阶段热史研究的内容及可能解决的问题。 | 第47-50页 |
一 低勘探程度阶段 | 第47-49页 |
二 中等勘探程度阶段 | 第49页 |
三 较高勘探程度阶段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松辽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 第50-67页 |
第一节 松辽盆地基本特征 | 第50-52页 |
一 盆地基底性质及沉积层特征 | 第50页 |
二 构造特征及期次划分 | 第50-52页 |
三 岩浆活动特征 | 第52页 |
第二节 松辽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52-58页 |
一 现今地温分布特点 | 第52-54页 |
二 大地热流的基本特征 | 第54-57页 |
三 地壳热结构与岩石圈厚度 | 第57页 |
四 地温场控制因素分析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松辽盆地不同时代地层热演化程度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第四节 松辽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 第61-67页 |
一 镜质体反射率提供的古地温场信息 | 第61页 |
二 包裹体测温资料提供的信息 | 第61-62页 |
三 粘土矿物演化提供的信息 | 第62页 |
四 松辽盆地古地温梯度恢复 | 第62-67页 |
第六章 二连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 | 第67-86页 |
第一节 二连盆地基本特征 | 第67-68页 |
一 盆地基底性质及沉积层特征 | 第67页 |
二 构造特征及期次划分 | 第67-68页 |
三 岩浆活动特征 | 第68页 |
第二节 二连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68-69页 |
一 二连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变化 | 第69页 |
二 二连盆地大地热流值估算 | 第69页 |
第三节 二连盆地不同层位热演化程度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第四节 二连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 第72-86页 |
一 生油岩热演化特征 | 第72-74页 |
(一) 镜质体反射率分布特点 | 第72页 |
(二) 生油岩热解特征 | 第72-73页 |
(三) 正构烷烃热演化特征 | 第73页 |
(四) 生油门限的确定 | 第73-74页 |
二 古地温恢复 | 第74-82页 |
(一) 镜质体反射率曲线的地质意义 | 第74-76页 |
(二) 古地温梯度恢复 | 第76-82页 |
三 古地温与油气关系 | 第82-86页 |
第七章 华北地区主要盆地热演化史恢复及构造热事件的确定 | 第86-134页 |
第一节 华北地区主要盆地基本特征及地质构造发展史 | 第86-88页 |
一 盆地构造特征及差异 | 第86页 |
二 华北地区构造发展史 | 第86-87页 |
三 岩浆活动特征 | 第87-88页 |
第二节 华北地区不同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88-97页 |
一 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88-91页 |
二 沁水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91-94页 |
三 渤海湾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94-97页 |
第三节 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渤海湾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 第97-126页 |
一 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华北地台及华北大盆地古地温场恢复 | 第97-98页 |
(一) 早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盆地构造背景、类型证据 | 第97-98页 |
(二) 来自幔源包体的证据 | 第98页 |
二 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的恢复 | 第98-125页 |
(一) 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热演化程度对比 | 第98-102页 |
(二) 中生代晚期古地温场恢复 | 第102-125页 |
三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古地温演化 | 第125-126页 |
第四节 华北区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存在的证据及发生时间探讨 | 第126-132页 |
一 华北地区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存在的证据及发生时间 | 第126-130页 |
二 中生代构造热事件形成原因及地质意义 | 第130-132页 |
第五节 从热演化史角度分析华北地块不同盆地油气前景 | 第132-134页 |
第八章 河西走廊地区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恢复及对比 | 第134-160页 |
第一节 酒泉盆地群发育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基本构造特征 | 第134-136页 |
一 盆地基底性质及发育历史 | 第134页 |
二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运动分期 | 第134-136页 |
三 岩浆活动特征 | 第136页 |
第二节 酒泉盆地群现今地温场特征对比分析 | 第136-143页 |
一 花海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136页 |
二 酒东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136-141页 |
三 酒西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141页 |
四 三盆地现今地温对比分析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酒泉盆地群各盆地热演化程度对比 | 第143页 |
第四节 酒泉盆地群古地温恢复 | 第143-160页 |
一 花海盆地古地温恢复 | 第144-146页 |
二 酒西盆地古地温恢复 | 第146-150页 |
三 酒东盆地古地温恢复 | 第150-157页 |
四 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及生烃史对比 | 第157-160页 |
第九章 吐哈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 | 第160-183页 |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及地质构造格架 | 第160-163页 |
一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60页 |
二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163-164页 |
一 断裂特征 | 第163-164页 |
二 褶皱特征 | 第164页 |
三 构造期次划分及岩浆活动特征 | 第164页 |
第三节 现今地温场特征 | 第164-166页 |
第四节 古地温演化史恢复 | 第166-179页 |
一 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分析 | 第166-169页 |
二 包裹体测温结果分析 | 第169页 |
三 磷灰石裂变经迹提供的证据 | 第169-173页 |
四 古地温梯度的综合分析及古地温演化 | 第173-179页 |
第五节 热演化史及其对生烃史的影响 | 第179-182页 |
第六节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多期成藏 | 第182-183页 |
第十章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分析 | 第183-195页 |
第一节 中国大陆前中生代构造格架及各盆地地温场对比分析 | 第183-185页 |
一 中国大陆前中生代构造背景 | 第183页 |
二 古生代沉积盆地地温场特征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格架及地温场对比分析 | 第185-191页 |
一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 | 第185-187页 |
二 中生代晚期北方沉积盆地地温场对比 | 第187-190页 |
三 盆地古地温场恢复在板内变形研究中的作用 | 第190-191页 |
第三节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对比分析 | 第191-194页 |
一 新生代以来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191页 |
二 中国北方主要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对比分析 | 第191-194页 |
第四节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的热历史类型 | 第194-195页 |
第十一章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 | 第195-200页 |
第一节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对生成、运移的控制作用 | 第195-197页 |
一 沉积盆地现今地温场对生油门限、油气分布深度的影响 | 第195页 |
二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对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主生烃期的控制作用 | 第195-197页 |
三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油气多期成藏的控制 | 第197页 |
第二节 从热演化史角度看北方沉积盆地的找油气前景 | 第197-200页 |
一 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的地温场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比分析 | 第197页 |
二 从热演化角度看北方沉积盆地的找油气前景 | 第197-200页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200-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09页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