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棉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毒素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1 绪论第7-19页
   ·前言第7页
   ·文献综述第7-19页
     ·植物病原菌毒素及其致病特征第7-14页
       ·毒素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第7-9页
       ·病原菌毒素对寄主的作用位点第9-11页
       ·病原菌毒素的结构与毒性第11-14页
     ·棉花黄萎病及其致萎毒素第14-19页
       ·棉花黄萎病为害的基本情况第14-15页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与生理分型第15-17页
       ·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机理第17-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供试材料第19页
     ·供试菌系第19页
     ·检测品种第19页
   ·试验方法第19-23页
     ·产毒条件分析第19页
       ·试验设计第19页
       ·病菌培养第19页
       ·粗滤菌液粗蛋白定量第19页
     ·粗滤菌液的硫酸铵分级沉淀第19页
     ·致萎棉苗电镜切片观察第19-20页
       ·水培棉苗第20页
       ·棉苗致萎检测第20页
       ·致萎棉苗电镜切片观察第20页
     ·粗提毒蛋白紫外扫描第20页
     ·毒素FPLC 分析第20-21页
       ·试验设计第20页
       ·毒素层析分离第20页
       ·峰蛋白活性检测第20-21页
     ·致萎峰蛋白含糖率分析第21页
       ·改进硫酸-酚法定糖第21页
       ·微量双缩脲法定量蛋白质第21页
       ·含糖率计算第21页
     ·致萎峰蛋白氨基酸组分分析第21页
     ·致萎峰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1-22页
       ·电泳操作第21-22页
       ·电泳图谱相似性分析第22页
     ·致萎峰蛋白分子量HPLC 标定第22-23页
       ·技术参数第22页
       ·进样分析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35页
   ·产毒量与培养条件的关系第23-24页
     ·培养基PH 和培养时间对产毒量的影响第23页
     ·光照对产毒量的影响第23-24页
   ·黄萎病菌培养过程中菌液PH 值的变化第24页
   ·病菌粗滤液的硫酸铵分级沉淀试验第24-25页
   ·VD8 粗提毒素引起棉苗维管系统变化的电镜观察第25-27页
   ·三个菌系粗提毒素光吸收图谱比较第27-28页
   ·粗提毒素层析分离与活性致萎峰检测第28-30页
     ·透析与非透析毒素FPLC 分离图谱比较第28-29页
     ·致萎毒素对热的反应第29-30页
     ·光照培养对致萎毒素的影响第30页
   ·培养条件对致萎峰蛋白百分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培养基pH 的影响第30-31页
     ·光照培养的影响第31页
   ·致萎峰蛋白含糖率分析第31-32页
   ·致萎峰蛋白氨基酸组分分析第32-33页
     ·三个菌系致萎峰蛋白氨基酸组分比较第32-33页
     ·致萎峰蛋白的组氨酸含量与电导率的相关性第33页
   ·致萎峰蛋白电泳分析第33-34页
   ·致萎峰蛋白分子量范围标定第34-35页
4 讨论与小结第35-42页
   ·适于毒蛋白研究的黄萎病菌培养的pH 条件第35-36页
   ·VD8 分类归属的生化新证据第36-37页
   ·VD8 变异来源推测第37页
   ·黄萎病菌毒蛋白定量方法雏议第37-38页
   ·高糖含量与毒蛋白的热稳定性第38页
   ·致萎峰Ⅱ毒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第38-39页
   ·黄萎病菌毒素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第39页
   ·黄萎病菌毒素致萎的可能机制第39-40页
   ·结论第40-42页
5 参考文献第42-49页
致谢第49-50页
英文摘要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体壁细胞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壁细胞泌酸机制的若干研究
下一篇: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