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经济法主体研究

内容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9页
绪论第19-24页
 一、 经济法主体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二、 研究经济法主体的目的第20-21页
 三、 研究经济法主体的方法第21-23页
 四、 创新之处第23-24页
第一章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路径选择第24-67页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前提性问题第24-41页
  一、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基调第24-26页
  二、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部门法立场第26-30页
  三、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逻辑起点第30-33页
  四、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大体脉络第33-41页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的历史分化与制度变迁第41-48页
  一、 主体范畴的思想演化第41-42页
  二、 我国经济法主体的历史分化第42-45页
  三、 我国经济法主体的制度变迁第45-48页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的边界及突破第48-67页
  一、 传统方法对经济法主体边界的确定第48-50页
  二、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哲学反思第50-53页
  三、 经济法主体研究的人性路径第53-67页
第二章 经济法主体的适格第67-81页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适格中的哲学主体思维第67-73页
  一、 主体视角下经济法法律关系的检讨第68-71页
  二、 运用哲学主体思维解读经济法主体的适格第71-73页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适格评判的准则第73-75页
  一、 经济法主体适格评判的成本效益准则第73-74页
  二、 经济法主体适格评判的权利(力)配置准则第74-75页
  三、 经济法主体适格评判的行为效力准则第75页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适格的具体判断第75-81页
  一、 传统分析法学对经济法主体适格的启迪第76-77页
  二、 权利(力)视域中经济法主体适格的解答第77-81页
第三章 经济法主体的类型化第81-123页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类型化的基本问题第81-84页
  一、 经济法主体类型化的价值思考第82页
  二、 经济法主体类型化的方法第82-84页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类型的实证考察第84-95页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主体考证第86-88页
  二、 《反垄断法》中的主体考证第88-90页
  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主体考证第90-91页
  四、 《产品质量法》中的主体考证第91-93页
  五、 其他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考证第93-95页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的具体类型解析第95-123页
  一、 经济法语境中的消费者第97-104页
  二、 经济法语境中的经营者第104-110页
  三、 经济法语境中的政府第110-118页
  四、 经济法语境中的团体社会组织第118-123页
第四章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边界第123-159页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分析工具第124-134页
  一、 行为经济学的一般评说第125-129页
  二、 行为法经济学是行为经济学的法律化第129-134页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行为边界的考量与厘定第134-143页
  一、 经济法主体行为边界的考量第135-139页
  二、 经济法主体行为边界的厘定第139-143页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行为偏失的矫正第143-159页
  一、 消费者的行为偏失之矫正——消费正义第143-146页
  二、 经营者的行为偏失之矫正——社会责任第146-149页
  三、 政府的行为偏失之矫正——责任政府第149-153页
  四、 团体社会组织的行为偏失之矫正——连带责任第153-159页
第五章 经济法主体利益的冲突与协调第159-195页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利益关系的宏观解读第159-166页
  一、 利益主体是剖析利益关系的关键第160-161页
  二、 经济法主体利益关系的宏观视角第161-166页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利益冲突的认知第166-173页
  一、 经济法主体利益冲突的认知理路第167-169页
  二、 经济法主体利益冲突的根源第169-173页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利益冲突的解决第173-195页
  一、 两个典型案例第173-175页
  二、 主体利益冲突分析第175-185页
  三、 经济法在解决主体利益冲突中的比较优势第185-187页
  四、 经济法主体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第187-195页
结论第195-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9页
后记第209-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下一篇:私法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以1978-2008年中国私法发展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