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20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2 作物化学诱变育种概述 | 第14-15页 |
·作物化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史 | 第14页 |
·化学诱变的原理与特点 | 第14-15页 |
·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主要诱变剂的特点 | 第15页 |
3 水稻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 | 第15-18页 |
·化学诱变处理的方法 | 第15-17页 |
·化学诱变剂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 第17-18页 |
4 化学诱变育种的展望 | 第18-20页 |
·加强化学诱变的生物学作用研究 | 第18页 |
·开发新的化学诱变剂与新的诱变方法 | 第18页 |
·使用新的突变体筛选技术 | 第18-2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化学诱变剂诱变处理方法 | 第20页 |
·诱变后代大田种植方法 | 第20-21页 |
·农艺性状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1页 |
·M_1水稻种子萌发状况的测定 | 第21页 |
·M_1秧苗素质的测定 | 第21页 |
·M_1出苗率与成苗率的测定 | 第21页 |
·田间农艺性状的观察与测定 | 第21页 |
·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测定 | 第21页 |
·水稻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 第21-22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 | 第22页 |
·秧苗丙二醛(MDA)含量 | 第22页 |
·秧苗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 | 第22页 |
·秧苗电导率 | 第22页 |
·秧苗根系活力 | 第22页 |
·稻米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22页 |
·数据处理与资料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78页 |
1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水稻M_1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23-40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发芽率与发芽势的影响 | 第23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出苗率及成苗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鲜重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与分蘖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34-37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米质性状的影响 | 第37-40页 |
2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水稻M_2~M_3株系的诱变效应研究 | 第40-70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的诱变效应 | 第40-41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的叶绿体突变体 | 第40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不同水稻品种M_2~M_3的矮化苗突变体 | 第40-41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的高株突变体 | 第41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不同水稻品种M_2~M_3的多分蘖突变体 | 第41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的早熟突变体 | 第41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41-47页 |
·对不同早稻品种M_2~M_3株系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41-44页 |
·对不同晚稻品种M_2~M_3株系秧苗素质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株高分蘖的影响 | 第47-53页 |
·对不同早稻品种M_2~M_3株系株高和分蘖的影响 | 第47-50页 |
·对不同晚稻品种M_2~M_3株系株高和分蘖的影响 | 第50-53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9页 |
·对不同早稻品种M_2~M_3株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6页 |
·对不同晚稻品种M_2~M_3株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米质的影响 | 第59-63页 |
·对碾米品质的影响 | 第59页 |
·对米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60-63页 |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 第63-70页 |
·对不同早稻品种M_2~M_3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 第63-66页 |
·对不同晚稻品种M_2~M_3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 第66-70页 |
3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早稻品种M_4株系的诱变效应 | 第70-74页 |
·不同早稻品种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M_4株系株高与分蘖变异 | 第70-71页 |
·不同早稻品种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M_4株系叶绿素含量变异 | 第71页 |
·不同早稻品种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M_4株系产量性状变异 | 第71-73页 |
·不同早稻品种不同化学诱变剂诱变M_4株系米质性状变异 | 第73-74页 |
·碾米品质变异 | 第73页 |
·外观品质变异 | 第73-74页 |
·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异 | 第74页 |
4 恢复系To974化学诱变稳定株系组配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分析与米质分析 | 第74-78页 |
·产量性状与产量分析 | 第74-75页 |
·恢复系To974化学诱变稳定株系组配杂交早稻组合的米质分析 | 第75-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1 不同化学诱变剂处理的最适宜浓度 | 第78页 |
2 水稻化学诱变处理M_1代的诱变效应机理 | 第78页 |
3 EMS、NaN_3和MNU等3种不同化学诱变剂的诱变效应差异 | 第78-79页 |
4 水稻化学诱变育种的优缺点 | 第79-80页 |
主要结论 | 第80-83页 |
1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1的影响 | 第80页 |
2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2~M_3株系的诱变效应 | 第80-82页 |
3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不同水稻品种M_4株系的诱变效应 | 第82页 |
4 恢复系To974化学诱变稳定株系组配杂交种早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 第82-83页 |
创新点 | 第83页 |
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历 | 第89页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
附图 | 第90-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