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相关学术背景 | 第10-14页 |
(一) 中唐的变革地位与中唐的起止 | 第10-12页 |
(二) 有关政治教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一)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4页 |
(二)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先秦教化思想与汉至唐前期的政治教化 | 第17-29页 |
一、先秦诸子的政治教化思想 | 第17-21页 |
(一) 儒家的教化思想 | 第17-18页 |
(二) 墨家的教化思想 | 第18-19页 |
(三) 道家的教化思想 | 第19-20页 |
(四) 法家的教化思想 | 第20-21页 |
二、秦汉之际政治教化思想的转变 | 第21-22页 |
(一) 从“以法为教”到“无为而治” | 第21页 |
(二) “独尊儒术”与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 第21-22页 |
三、两汉至唐前期的政治教化 | 第22-29页 |
(一) 《孝经》的普及 | 第23-24页 |
(二) 表彰孝行与重孝风尚 | 第24页 |
(三) 以孝选举 | 第24-25页 |
(四) 援孝入法与屈法伸情 | 第25-27页 |
(五) 两汉至唐前期的核心政治道德:“孝”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中唐政治教化实施的背景 | 第29-41页 |
一、中唐之变与君国危机 | 第29-33页 |
(一) 瓦解之忧:藩镇割据 | 第29-31页 |
(二) 肘腋之患:宦官专权 | 第31-32页 |
(三) 狼烟四起:异族侵扰 | 第32-33页 |
二、中唐士人群体的分化 | 第33-36页 |
(一) 入仕双轨制下的士人分化 | 第33-35页 |
(二) 中唐士人与政治教化 | 第35-36页 |
三、宗族式微与家国观念 | 第36-37页 |
四、中唐时期的政治教化思想 | 第37-41页 |
(一) 唐初关于政治教化的讨论 | 第37-38页 |
(二) 以韩愈思想为代表的中唐政治思想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中唐政治教化的内容 | 第41-53页 |
一、“忠”之教化 | 第41-46页 |
(一) 士人对“忠”的倡导 | 第41-42页 |
(二) 朝廷对忠义之士的褒扬及赐谥、赐名 | 第42-43页 |
(三) 官员的教化功能 | 第43-45页 |
(四) 一个细节:关羽配享武庙及其教化意义 | 第45-46页 |
二、“忠”之实践 | 第46-51页 |
(一) 殉节 | 第46-47页 |
(二) 忠谏 | 第47-49页 |
(三) 勤王 | 第49页 |
(四) 尊君护国 | 第49-50页 |
(五) 女子之“忠” | 第50-51页 |
三、“忠”“孝”之间 | 第51-52页 |
四、中唐政治教化的核心政治道德:“忠”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