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方法组合的城市交通指数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第2章 已有交通指数研究成果的借鉴 | 第14-21页 |
| ·可持续交通发展指数 | 第14-16页 |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 第14页 |
| ·确定评价指标 | 第14-15页 |
| ·隶属度计算 | 第15页 |
| ·权重计算 | 第15页 |
| ·综合指数及分级 | 第15-16页 |
| ·交通发展指数 | 第16-18页 |
| ·选择交通特征量 | 第16-17页 |
| ·原始数据的同性化、标准化处理 | 第17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17-18页 |
| ·城市交通综合指数 | 第18-20页 |
| ·交通出行指数 | 第20-21页 |
| 第3章 城市交通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21-29页 |
| ·综合评价的原则 | 第21页 |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1-29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21-25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5-2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7-29页 |
| 第4章 基于多方法的城市交通指数评价模型 | 第29-33页 |
| ·指数计算模型 | 第29-31页 |
| ·线性加权综合法 | 第29-30页 |
| ·非线性加权综合法 | 第30页 |
| ·理想点法 | 第30-31页 |
| ·与综合方法对应的城市交通指数模型 | 第31-33页 |
| 第5章 城市交通指数模型的评价指标及处理 | 第33-37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 ·指数模型与评价指标的结合 | 第36-37页 |
| 第6章 城市交通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37-42页 |
| ·城市交通指数的编制方法 | 第37-38页 |
| ·城市交通指数的编制步骤 | 第38-42页 |
| ·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 第38页 |
| ·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8-39页 |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39页 |
| ·收集和计算城市交通系统评价的各指标的数据 | 第39页 |
| ·城市交通系统评价的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39-41页 |
| ·使用线性加权的指数模型计算总指数 | 第41-42页 |
| 第7章 以武汉为实例进行交通系统的综合评价 | 第42-62页 |
| ·武汉城市交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2页 |
| ·确定武汉城市交通系统评价的各指标权重 | 第42-49页 |
| ·指标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5页 |
| ·准则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8页 |
| ·指标层总排序的权重 | 第48-49页 |
| ·武汉城市交通评价指标 | 第49-51页 |
| ·定量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51-58页 |
| ·A类城市各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51-53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53-58页 |
| ·定性指标的得分 | 第58-60页 |
| ·用线性加权的指数模型计算总指数 | 第60-62页 |
| 第8章 交通指数的实用性评估及结论 | 第62-65页 |
| ·城市交通指数的实用性评估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 附录1 | 第70-73页 |
| 附录2 | 第73-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