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困境透析与对策探讨--以湖北宜都青林寺民间谜语传承为个案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导论第8-18页
 (一) 选题缘由第8-9页
 (二) 文献综述第9-15页
 (三) 研究意义第15-16页
 (四) 本研究的基本设想第16-17页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第17-18页
一、民间谜语口传教育概述第18-25页
 (一) 口头传统及其教育传承第18-21页
  1. 口头传统:人类表达文化的根第18-19页
  2. 民间谜语概述第19页
  3. 口传教育的历史传统第19-21页
 (二) 口传教育在民间谜语传承中的作用第21-23页
  1. 建构族群认同第21-22页
  2. 知识与技能的自然传递第22页
  3. 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第22-23页
 (三) 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特点第23-25页
  1. 教育是活态的、多样的自然教化第23页
  2. 教育建立在与社群环境之间的紧密契合上,教育的施受对象广泛第23-24页
  3. 教育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第24-25页
二、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考察分析第25-34页
 (一) 青林寺谜语溯源第25-28页
  1. 青林寺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第25页
  2. 青林寺人文环境第25-26页
  3. 青林寺谜语概说第26-28页
 (二) 青林寺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历史脉络第28-29页
 (三) 青林寺谜语的口传教育途径第29-32页
  1. 家庭(家族)教育第30-31页
  2. 社区教育第31-32页
  3. 师徒教育第32页
 (四) 青林寺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现状第32-34页
三、当代民间谜语口传教育的危机第34-37页
 (一) 家庭和社区教育传承功能的弱化第34页
 (二) 民间文化精英断层,师徒教育难以开展第34-35页
 (三) 以书面为基础的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口传教育的关系困境第35-36页
 (四) 相关教育研究的滞后第36-37页
四、民间谜语口传教育问题追因第37-42页
 (一) 教育者主动或被动放弃口传身授的责任第37-39页
  1. 教育观念的制约第37-38页
  2. 社会流动下家庭结构与社区结构的改变第38页
  3. 年长文化精英权威性的降低第38-39页
 (二) 学习者的“不在场”第39-40页
  1. 学校教育与当地“生活世界”的脱离第39页
  2. 电子传媒的崛起对口传教育的冲击第39-40页
 (三) 民间口传文化价值弱化及其发展的停滞第40-42页
五、推动民间谜语口传教育发展的策略探究第42-49页
 (一) 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重视其口传身授的责任第42-44页
  1. 选择适当的口传教育内容第42-43页
  2. 加强与电子传媒的有效联动第43页
  3. 强调个性包容的对话教育方式第43-44页
 (二) 学校教育中,教师应促进书面与口传的有机结合第44-47页
  1. 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第44-45页
  2. 民间谜语作为结合中介的优势第45-46页
  3. 口传教育与书面教育的结合途径第46-47页
  4. 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发挥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第47页
 (三)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推动社区教育课程的发展第47-49页
  1. 强化社区文化精英的“教育者”角色第47-48页
  2. 鼓励社区文化精英对民间谜语口头文本加强研究、不断创新第48页
  3. 加强宣传,整合口传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第48页
  4. 制定相应的制度,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向社区拓展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附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翻译文学研究--以《新华日报》(1938-1945)为例
下一篇:中国古代寓言的道德寓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