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5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12-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分析 | 第15-29页 |
| ·县域经济差异的动态演变 | 第15-20页 |
| ·县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 ·县域经济差异扩大与协调发展 | 第19-20页 |
| ·县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3页 |
|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 ·县域经济差异衡量方法的选择 | 第23-29页 |
| ·静态的衡量方法 | 第23-26页 |
| ·动态的衡量方法 | 第26-27页 |
| ·预警分析模型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泰安市县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29-47页 |
| ·泰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 | 第29-33页 |
| ·人均GDP变化的时间特征 | 第29-31页 |
| ·人均GDP变化的空间特征 | 第31-33页 |
| ·泰安市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 | 第33-38页 |
| ·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34-37页 |
|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 第37-38页 |
| ·人均GDP收敛检验 | 第38-40页 |
| ·σ收敛检验 | 第38页 |
| ·β收敛检验 | 第38-40页 |
| ·县域经济差异预警分析 | 第40-41页 |
| ·极差与增速的曲线估计 | 第40页 |
| ·预警分析模型的实证结果 | 第40-41页 |
| ·泰安市县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 第41-47页 |
| ·经济基础的不均衡 | 第41-42页 |
| ·产业结构的发育水平 | 第42-43页 |
| ·要素投入的差异 | 第43-45页 |
|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泰安市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47-53页 |
| ·加强功能定位 | 第47-49页 |
| ·县域定位 | 第47-48页 |
| ·产业定位 | 第48-49页 |
| ·增加要素投入 | 第49-51页 |
| ·引导科技资源合理流动 | 第49页 |
|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 第49-51页 |
| ·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 | 第51-53页 |
| ·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 | 第51页 |
|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51-52页 |
| ·加快小城镇建设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 | 第58-61页 |
| 附录一 | 第58页 |
| 附录二 | 第58-59页 |
| 附录三 | 第59-60页 |
| 附录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