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微生物冶金产业化进展 | 第11-14页 |
·微生物冶金细菌学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酸性矿坑水AMD中的微生物种类 | 第15-18页 |
·硫化矿浸出体系中的微生物种类 | 第18-21页 |
·AMD环境和浸矿体系中的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 第21-22页 |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微生物冶金过程强化进展 | 第26-28页 |
·菌种选育强化浸出 | 第26页 |
·Fe~(2+)和Fe~(3+)强化浸出 | 第26页 |
·原电池效应强化浸出 | 第26-27页 |
·表面活性剂强化浸出 | 第27页 |
·外加电场磁场强化浸出 | 第27-28页 |
·超声波强化浸出 | 第28页 |
·其它强化浸出因素 | 第28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依据和目的 | 第28-29页 |
·论文课题受资助情况 | 第29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9页 |
·矿石性质 | 第30-33页 |
·永平硫化铜矿性质 | 第30页 |
·铜陵硫化铜矿性质 | 第30-32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矿粉驯化 AMD中混合菌 | 第33-34页 |
·摇瓶实验条件 | 第34页 |
·菌泥全 DNA提取 | 第34-35页 |
·浸出液中基因组 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测试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X射线衍射测定黄铜矿组成变化 | 第36页 |
·血球板对活性细菌计数 | 第36页 |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浸出液中Cu~(2+)浓度 | 第36-37页 |
·pH计测定浸出液pH和E值 | 第37页 |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浸出液中Fe~(2+)浓度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铜陵硫化铜矿微生物浸出实验研究 | 第39-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矿样预处理 | 第39-40页 |
·混合菌驯化 | 第40-41页 |
·各组混合菌群对铜陵硫化铜矿的浸出差异 | 第41-47页 |
·矿粉驯化对各组混合菌浸出率的影响 | 第41-44页 |
·经矿粉驯化后混合菌对铜陵硫化铜矿浸出能力的差异 | 第44-47页 |
·过程强化对矿粉驯化后各组混合菌浸出效率的影响 | 第47-53页 |
·矿粉超声波处理对混合菌浸出铜陵硫化铜矿的影响 | 第47-51页 |
·银离子对混合菌浸出铜陵硫化铜矿的影响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铜陵矿石高浸出率的可能原因 | 第53-54页 |
·Ag催化剂的成本和适用范围 | 第54页 |
·铜陵矿石的生物浸出前景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永平硫化铜矿生物浸出实验研究 | 第57-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矿样预处理 | 第57-58页 |
·混合菌驯化 | 第58-59页 |
·矿粉驯化后混合菌对永平硫化铜矿的浸出差异 | 第59-66页 |
·混合菌矿粉驯化对各组混合菌浸出率的影响 | 第59-62页 |
·经矿粉驯化后各组混合菌对永平硫化铜矿的浸出能力差异 | 第62-66页 |
·过程强化对矿粉驯化后各组混合菌浸出效率的影响 | 第66-70页 |
·矿粉超声波处理对混合菌浸出永平硫化铜矿的影响 | 第66-68页 |
·添加银离子对混合菌浸出永平硫化铜矿的影响 | 第68-70页 |
·讨论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应用群落基因组芯片分析浸出过程中的群落结构 | 第72-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浸出液中混合菌总DNA的抽提和纯化 | 第73页 |
·16S rRNA,iro,cbbQ,gyrB和pufM基因的PCR扩增和纯化 | 第73页 |
·芯片的设计和构建 | 第73-74页 |
·DNA的荧光标记 | 第74-75页 |
·芯片杂交 | 第75页 |
·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 第75页 |
·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铜陵硫化铜矿浸出过程中群落变化情况 | 第75-76页 |
·永平硫化铜矿浸出过程中群落变化情况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