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梅鼎祚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研究

目录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9-32页
 一、研究缘起第9-12页
 二、梅鼎祚研究述评第12-21页
  (一) 生平研究第13-14页
  (二) 戏曲研究第14-16页
  (三) 小说研究第16-21页
 三、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第21-26页
  (一) 选题意义第21-22页
  (二) 研究范围第22-26页
 四、梅鼎祚文学思想第26-32页
  (一) 政治伦理型第26-27页
  (二) 文学艺术型第27-32页
上编:梅鼎祚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研究第32-154页
 第一章:梅鼎祚诗歌集的版本考述第36-46页
 第二章:梅鼎祚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第46-151页
  第一节 前期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第48-92页
   一、前期诗学环境第48-56页
   二、前期诗歌创作第56-66页
    1、《与玄草》第57-59页
    2、《予宁草》第59-61页
    3、《庚辛草》第61-66页
   三、前期诗歌批评活动第66-86页
    1、《宛雅》第66-70页
    2、《汉魏诗乘》第70-75页
    3、其他诗歌批评第75-86页
   四、余论第86-92页
  第二节 后期诗歌创作及诗歌批评第92-151页
   一、以"交游"为中心第92-106页
    1、万历十九年之前第92-100页
    2、万历十九年之后第100-106页
   二、以"创作"为中心第106-115页
   三、以"批评"为中心第115-151页
    1、《古乐苑》第115-124页
    2、《六朝诗乘》第124-137页
    3、其他诗歌批评第137-151页
 余论第151-154页
中编:《唐二家诗钞》与梅鼎祚选本批评研究第154-196页
 第一章:《唐二家诗钞》版本考述第157-168页
  第一节 题名、卷次第158-159页
  第二节 文本、集评者和版本源流第159-168页
 第二章:《唐二家诗钞》"文本"论第168-179页
  第一节 发凡起例第168-171页
  第二节 注释、评说、考辨第171-179页
   一、注释第173-174页
   二、评说和考辨第174-179页
 第三章:《唐二家诗钞》"辨体批评"论第179-196页
  第一节 乐府体第180-183页
  第二节 五言古第183-185页
  第三节 七言古第185-186页
  第四节 五、七言绝第186-187页
  第五节 五、七言律第187-196页
下编:梅鼎祚小说编选与戏曲交游、戏曲批评及接受研究第196-286页
 第一章:梅鼎祚《才鬼记》研究第199-229页
  第一节 《才鬼记》版本考论第199-210页
  第二节 文本生成考察第210-220页
   一、历代才鬼观述评第210-212页
   二、《才鬼记》编纂背景与文本形态第212-220页
    1、文本的生成背景第213-215页
    2、文本的构成形态第215-220页
  第三节 《才鬼记》比较研究第220-229页
   一、选编的纵向比较第220-222页
   二、选编的横向比较第222-224页
   三、传统观点的反思第224-229页
 第二章:梅鼎祚《青泥莲花记》研究第229-248页
  第一节 "伦理叙写"论第229-240页
   一、明代士风第229-232页
   二、文本构成与思想异动第232-235页
   三、形成原因探讨第235-240页
  第二节 "外篇"探悉第240-248页
   一、性别模糊下的准文士和准豪士第241-244页
    1、文士化第241-243页
    2、豪士化第243-244页
   二、多声部中的焦灼与反思第244-248页
    1、"遇"第244-245页
    2、"用"第245-248页
 第三章:梅鼎祚戏曲交游、戏曲批评及明人接受第248-277页
  第一节 戏曲交游第250-255页
   一、金陵青溪社第251-252页
   二、吴中曲家第252-253页
   三、江西曲家第253-254页
   四、浙江、安徽曲家第254-255页
  第二节 戏曲批评第255-264页
   一、虽属戏剧,大有精理第255-259页
    1、"吴音"、"吴中曲家"第256-257页
    2、为剧必自调音始第257-259页
   二、传奇评述及其他第259-264页
    1、曲学、文学、剧学第259-260页
    2、缘情绮靡、本色当行第260-264页
  第三节 《玉合记》明人评论之检讨第264-277页
   一、梅季豹、屠隆、汤显祖第264-265页
   二、王骥德、吕天成第265-267页
   三、祁彪佳、凌蒙初、沈德符第267-269页
   四、徐复祚、邹迪光第269-270页
   五、佚名及容与堂评点第270-272页
   六、选本批评第272-277页
 第四章:梅鼎祚《昆仑奴》杂剧明人评论之检讨第277-286页
  第一节 明人评论史料梳理第277-279页
   一、徐渭第277-278页
   二、李贽第278-279页
   三、张鄂举、孟称舜第279页
  第二节 "异中之同"与"异中之同"第279-281页
  第三节 价值取向与文化心理第281-286页
结语第286-28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88-297页
附录一:《汉魏诗乘》与《汉魏诗纪》文本比较第297-311页
附录二:《唐二家诗钞》重要注、评、辨的条目辑考第311-327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327-328页
后记第328-329页

论文共3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
下一篇: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