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 ·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 ·本文的编写架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有条件接收和“机卡分离” | 第13-19页 |
| ·数字电视简介 | 第13-15页 |
| ·数字电视的特点 | 第13-14页 |
| ·数字电视的分类 | 第14页 |
| ·行业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 ·有条件接收(CA)系统 | 第15-16页 |
| ·机卡分离技术 | 第16-19页 |
| 第三章 OOB Mode(A)数据传输格式简介 | 第19-27页 |
| ·下行数据标准(MPEG II) | 第19-23页 |
| ·MPEG标准简述 | 第19-20页 |
| ·MPEG-2 系统层标准 | 第20-23页 |
| ·上行数据标准(ATM) | 第23-27页 |
| ·上行数据包基本格式 | 第23-24页 |
| ·ATM信息包格式 | 第24-27页 |
| 第四章 OOB(Mode A)通道的系统描述 | 第27-35页 |
| ·OOB系统概述 | 第27页 |
| ·CableCard的接口 | 第27-30页 |
| ·CableCard中定义的3 种不同的接口 | 第27-28页 |
| ·CableCard模块与主机之间的接口 | 第28-29页 |
| ·带外通道OOB接口 | 第29-30页 |
| ·数据的处理过程 | 第30-32页 |
| ·下行通道 | 第30-31页 |
| ·上行通道 | 第31-32页 |
| ·系统通信机制中的MAC消息 | 第32-35页 |
| 第五章 OOB(Mode A)各模块的硬件设计实现及验证 | 第35-73页 |
| ·寻帧同步 | 第35-42页 |
| ·模块概述 | 第35-36页 |
| ·寻帧同步模块的设计实现和优化 | 第36-40页 |
| ·功能验证和仿真 | 第40-42页 |
| ·串并转换和并串转换 | 第42-45页 |
| ·模块概述 | 第42页 |
| ·硬件实现 | 第42-43页 |
| ·仿真和验证 | 第43-45页 |
| ·交织和解交织 | 第45-49页 |
| ·基本原理 | 第45页 |
| ·OOB中的交织和解交织 | 第45-46页 |
| ·解交织的硬件实现 | 第46-47页 |
| ·功能仿真和验证 | 第47-49页 |
| ·RS编解码 | 第49-52页 |
| ·RS码及其特点 | 第49-50页 |
| ·OOB Mode(A)中的RS编解码模块及设计 | 第50-51页 |
| ·功能仿真和验证 | 第51-52页 |
| ·随机化和解随机化模块 | 第52-59页 |
| ·模块概述 | 第52-53页 |
| ·随机化和解随机模块原理 | 第53-55页 |
| ·优化算法硬件实现 | 第55-56页 |
| ·功能仿真和验证 | 第56-59页 |
| ·差分编码,加关键字 | 第59-66页 |
| ·QDPSK | 第59-60页 |
| ·OOB Mode(A)的差分编码及其实现 | 第60-64页 |
| ·加关键字 | 第64页 |
| ·功能仿真和验证 | 第64-66页 |
| ·循环冗余编码和校验(CRC) | 第66-72页 |
| ·模块概述 | 第66页 |
| ·循环校验原理 | 第66-68页 |
| ·算法的实现和优化 | 第68-70页 |
| ·功能仿真和验证 | 第70-72页 |
| ·模块的联调测试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附录A 下行CRC-32 并行推算结果 | 第78-79页 |
| 附录B 上行CRC-CCITT并行推算结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