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茶多酚 | 第14-23页 |
| ·茶多酚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 第14-15页 |
|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 ·茶多酚的功能 | 第16-18页 |
| ·茶多酚的应用 | 第18-19页 |
|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19-21页 |
| ·茶多酚总量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 ·儿茶素单体 | 第23-28页 |
| ·儿茶素单体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3-25页 |
| ·儿荼素单体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5-28页 |
| ·茶多糖 | 第28-30页 |
| ·茶多糖的组成 | 第28页 |
| ·茶多糖的理化性质 | 第28-29页 |
|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 | 第29页 |
|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 | 第29-30页 |
| ·茶多糖的纯度检测 | 第30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30-32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31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3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第2章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 | 第32-48页 |
| ·实验准备 | 第32-33页 |
|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 | 第33-47页 |
| ·工艺流程 | 第33-34页 |
| ·分析检测方案的选定 | 第34-36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4-35页 |
| ·绿茶中TP总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 ·溶剂萃取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6-38页 |
| ·正交实验 | 第38-41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39-41页 |
| ·单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 ·浸提时间 | 第41-42页 |
| ·料液比 | 第42页 |
| ·乙酸乙酯萃取次数 | 第42-43页 |
| ·验证性实验 | 第43-44页 |
| ·茶叶粒度因素的研究 | 第44-45页 |
| ·茶多酚辅助浸提方法 | 第45-47页 |
| ·溶剂选择 | 第45-46页 |
| ·各种辅助方法的比较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3章 DM-130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粗品的研究 | 第48-61页 |
| ·实验原理 | 第48-49页 |
| ·实验步骤 | 第49-60页 |
| ·茶多酚原料分析 | 第49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49-50页 |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50-52页 |
| ·静态解吸实验 | 第52-53页 |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53-56页 |
| ·动态洗脱实验 | 第56-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EGCG单体的分离纯化 | 第61-75页 |
| ·儿茶素单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1-63页 |
| ·检测方案 | 第61-63页 |
| ·Sephadex LH-20的静态吸附与解吸研究 | 第63-69页 |
| ·Sephadex LH-20简介 | 第63页 |
| ·最大吸附量的测定 | 第63-64页 |
| ·静态吸附实验 | 第64-67页 |
| ·静态解吸实验 | 第67-69页 |
| ·Sephadex LH-20的动态吸附与洗脱研究 | 第69-71页 |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69-70页 |
| ·动态洗脱实验 | 第70-71页 |
| ·Sephadex LH-20的使用寿命研究 | 第71-73页 |
| ·吸附实验 | 第71-72页 |
| ·解吸实验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5章 稳定性实验 | 第75-80页 |
| ·非避光储存 | 第75-76页 |
| ·避光储存 | 第76-77页 |
| ·盐析避光储存 | 第77-78页 |
| ·低温避光储存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