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二、民族精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8页 |
三、研究基本范围与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18-19页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9-21页 |
五、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 第21页 |
六、论文的基本思路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 第23-44页 |
·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 第23-34页 |
·民族精神概念的历史考察 | 第23-29页 |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 | 第29-31页 |
·民族精神的生存基础 | 第31-34页 |
·中华民族精神概述 | 第34-44页 |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 第34-36页 |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 第36-40页 |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演进历程 | 第40-44页 |
第二章 文化力、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 第44-62页 |
·文化力与民族精神 | 第44-56页 |
·文化力的基本理论 | 第44-53页 |
·文化力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 第53-56页 |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 | 第56-62页 |
·时代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 第56-59页 |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 | 第59-60页 |
·先进文化力助推时代精神向民族精神的转化 | 第60-62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熔铸 | 第62-82页 |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人精神发展的方向 | 第62-70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 | 第62-66页 |
·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 | 第66-70页 |
·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新途径 | 第70-74页 |
·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展 | 第70-73页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 第73-74页 |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改造 | 第74-82页 |
·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75-80页 |
·中华民族精神重塑的表现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 | 第82-110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概述 | 第82-88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内涵 | 第82-85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形成 | 第85-88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井冈山精神 | 第88-94页 |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 第88-90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井冈山精神 | 第90-94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长征精神 | 第94-102页 |
·长征精神的内涵 | 第94-96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长征精神 | 第96-102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延安精神 | 第102-110页 |
·延安精神的内涵 | 第102-105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延安精神 | 第105-110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建设精神 | 第110-131页 |
·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概述 | 第110-114页 |
·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内涵 | 第110-111页 |
·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形成 | 第111-114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 | 第114-122页 |
·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的内涵 | 第114-116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艰苦创业精神 | 第116-122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英模精神 | 第122-131页 |
·英模精神的内涵 | 第122-124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英模精神 | 第124-131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期创新精神 | 第131-157页 |
·新时期创新精神概述 | 第131-135页 |
·新时期创新精神的内涵 | 第131-132页 |
·新时期创新精神的发展 | 第132-135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 | 第135-148页 |
·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 | 第135-137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 | 第137-148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期科学发展精神 | 第148-157页 |
·新时期科学发展精神的内涵 | 第148-150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时期科学发展精神 | 第150-157页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第157-184页 |
·中国共产党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考察 | 第157-160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经验 | 第160-174页 |
·变革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伟大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 | 第160-162页 |
·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 | 第162-167页 |
·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 | 第167-170页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立足点是塑造新人 | 第170-174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 | 第174-179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联 | 第174-176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了人民性的原则 | 第176-177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式与载体的多样性 | 第177-178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弘扬与培育的辩证统一 | 第178-179页 |
·中国共产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 | 第179-184页 |
·立足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第179-181页 |
·正视全球文化冲突,立足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第181-182页 |
·弘扬中华文化,适应当代现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 第182-184页 |
结语 | 第184-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5页 |
后记 | 第195-196页 |
博士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