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富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命题 | 第17-56页 |
第一节 "富强"的社会语境确认:从现代化到中国现代化 | 第18-40页 |
一、现代化的几组不等式 | 第18-29页 |
1、现代化≠现代性 | 第18-23页 |
2、现代化≠近代化 | 第23-25页 |
3、现代化≠西化 | 第25-29页 |
二、定位中国现代化 | 第29-40页 |
1、"刺激—反应"模式与"中国中心观" | 第29-34页 |
2、韦伯命题与中国的现代性 | 第34-40页 |
第二节 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富强"的真理化 | 第40-53页 |
一、传统的松动 | 第40-45页 |
二、意义世界的沦丧 | 第45-49页 |
三、浪漫情怀的激化 | 第49-53页 |
第三节 "富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中国知识分子对"富强"的探索是一种盲动吗? | 第53-56页 |
第二章 "富强"=公理?——康有为和严复对"富强"主题的论证 | 第56-86页 |
第一节 "富强"是进化的逻辑必然 | 第56-83页 |
一、进化论:康有为和严复论证"富强"主题的理论依据 | 第56-72页 |
1、公理至上话语的确立 | 第56-60页 |
2、作为公理的进化论 | 第60-62页 |
3、两种不同的进化论版本:公羊三世说与天演进化论 | 第62-72页 |
二、通向"富强":基于进化论的两种不同路径 | 第72-81页 |
三、路径风险评估:激进?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富强"的偏差:走向反公理的可能性 | 第83-86页 |
第三章 "富强"逻辑的分与合——康有为和严复对中国"富强"道路的建构 | 第86-121页 |
第一节 利的凸显:康有为和严复的经济规划 | 第86-95页 |
一、康有为和严复为"利"正名 | 第86-93页 |
二、重商主义:反对还是支持? | 第93-95页 |
第二节 自由与"富强"的碰撞:"富强"涵容自由吗? | 第95-105页 |
一、康有为和严复对于"自由"的体认与诠释 | 第95-101页 |
二、自由在"富强"道路建构中的定位:目的抑或手段? | 第101-105页 |
第三节 民主在中国"富强"道路上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5-113页 |
一、民主:对民本的突破? | 第105-109页 |
二、民主的实践:自治 | 第109-113页 |
第四节 "富强"的主体是谁:群或者个人? | 第113-118页 |
第五节 "富强"能否兼具形下和形上的两重性? | 第118-121页 |
第四章 康有为和严复"富强"探索的历史与价值二元维度剖析 | 第121-130页 |
一、科学主义:康有为和严复"富强"探索的话语结构 | 第121-124页 |
二、文化认同:康有为和严复"富强"探索的道德底色 | 第124-127页 |
三、反思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 第127-130页 |
结语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道路再思考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一)中文著作 | 第132-135页 |
(二)中文译著 | 第135-137页 |
(三)外文著作 | 第137-138页 |
(四)中文期刊 | 第138-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