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 ·滨海地区的发展 | 第9-11页 |
| ·城市户外生活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意 | 第12-14页 |
| ·课题创新点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公共环境设施概述 | 第15-26页 |
| ·公共环境设施基本定义阐述 | 第15-25页 |
| ·公共环境设施的定义 | 第15-16页 |
| ·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建设 | 第16-18页 |
| ·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 第18-22页 |
|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内涵 | 第22页 |
| ·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 | 第22-24页 |
|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意义 | 第24-25页 |
| ·滨海地区基本概念阐释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41页 |
| ·自然地理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 第26-31页 |
| ·滨海新区环境概况 | 第29页 |
| ·天津市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 ·城市社会、人文因素比较 | 第31-38页 |
| ·历史文化因素 | 第31-38页 |
| ·环境设施自身设计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 ·环境设施自身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环境设施地域性影响因素排列 | 第40-41页 |
| ·地域性影响因素分类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滨海地区公共环境设施地域性设计的原则、方法、程序 | 第41-53页 |
| ·基本设计原则 | 第41-44页 |
| ·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 第41-42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原则 | 第42-43页 |
| ·体现重视大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 第43页 |
| ·实用性原则 | 第43页 |
| ·环境设施的基本特性 | 第43-44页 |
| ·地域性设计原则 | 第44-46页 |
| ·符合城市、地区文化发展原则 | 第44-45页 |
| ·材质因地制宜原则 | 第45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5-46页 |
| ·地域性环境设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城市特征感体现 | 第46页 |
| ·游客认同感加深 | 第46页 |
| ·市民归属感改善 | 第46-47页 |
| ·人民自豪感深化 | 第47页 |
| ·居民舒适感提高 | 第47页 |
| ·环境设施地域性设计的方法 | 第47-49页 |
| ·城市文化、形象正、逆引入法 | 第47-48页 |
| ·主题形象融合法 | 第48页 |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 | 第48页 |
| ·科技融入集成法 | 第48-49页 |
| ·元素组合法 | 第49页 |
| ·环境设施地域性设计的程序 | 第49-53页 |
| 第五章 天津滨海地区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休息座椅设计为例 | 第53-78页 |
| ·休息座椅 | 第53-56页 |
| ·休息椅的基本形 | 第53页 |
| ·休息椅的形态 | 第53-54页 |
| ·休息椅的尺寸 | 第54页 |
| ·休息座椅的材料 | 第54-56页 |
| ·休息座椅使用状况调查 | 第56-63页 |
| ·城市居民休憩活动的需求情况 | 第56页 |
| ·休憩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 第56-60页 |
| ·休憩活动的目的特征分析 | 第60-62页 |
| ·座椅的布置建议 | 第62-63页 |
| ·地域性"坐"的设计 | 第63-64页 |
| ·对"坐"的行为分析 | 第64-65页 |
| ·座椅设计原则 | 第65-75页 |
| ·座椅的功能布置 | 第66-68页 |
| ·座椅的设置位置 | 第68-70页 |
| ·座椅的形式 | 第70-72页 |
| ·座椅的补充形式 | 第72-73页 |
| ·座椅设置的其他因素 | 第73-75页 |
| ·无障碍设计 | 第75-76页 |
| ·滨海新区泰丰公园地域性座椅设计分析 | 第76-78页 |
| ·泰丰公园地域特点分析 | 第76-77页 |
| ·泰丰公园设计影响因素元素化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