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价值 | 第11-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的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情况述评 | 第13-15页 |
一、国外研究情况述评 | 第14页 |
二、国内研究情况述评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 | 第15-18页 |
一、网络民意 | 第15-16页 |
二、政策议程 | 第16页 |
三、网络议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政策议程建构中的网络民意:对论题的基本考察 | 第18-29页 |
第一节 网络民意纳入政策议程的价值可行性 | 第18-22页 |
一、网络民意的真实性辨析 | 第18-19页 |
二、网络民意的代表性辨析 | 第19-20页 |
三、网络民意的独立性辨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网络民意纳入政策议程的现实可行性 | 第22-25页 |
一、网络发展情况分析:高歌猛进的中国互联网 | 第22-23页 |
二、网民素质情况分析:知识分子主导网络民意诉求 | 第23-24页 |
三、网络平台作用分析:权利彰显与权力监督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网络民意纳入政策议程的创新意义 | 第25-29页 |
一、广纳民意:增强议程设置的民意基础 | 第25-26页 |
二、优化政策:平衡多方主体力量对比 | 第26-27页 |
三、变革创新:政策议程的工具性意义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网络民意氛围中的政策议程:理论视域的论析 | 第29-40页 |
第一节 政策议程建构简论 | 第29-32页 |
一、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 第29-30页 |
二、政策议程的参与主体 | 第30-31页 |
三、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两种政策议程建构模式 | 第32-36页 |
一、政策议程建构的一般模式 | 第32-34页 |
二、中国政策议程建构的六种模式 | 第34-35页 |
三、一般模式与“六种模式”的比对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多源流政策议程建构理论 | 第36-40页 |
一、多源流政策议程理论 | 第36-37页 |
二、多源流政策议程框架下的网络民意 | 第37-40页 |
第四章 网络民意推动政策议程: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 第40-51页 |
第一节 线上与线下参与互动模式 | 第40-43页 |
一、事件过程及开启的政策议程 | 第41-42页 |
二、线上与线下参与互动模式的机理分析 | 第42-43页 |
三、关键要素分析:网络词语的推波助澜 | 第43页 |
第二节 抵制与不合作模式 | 第43-46页 |
一、事件过程与开启的政策议程 | 第44-45页 |
二、抵制与不合作模式的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三、关键要素分析:微博的传播效力 | 第46页 |
第三节 多主体隐性联盟模式 | 第46-51页 |
一、事件过程与开启的政策议程 | 第47-48页 |
二、多主体隐性联盟模式的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三、关键要素分析:各主体的行动逻辑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网络民意纳入政策议程: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合法性困境及破解之道 | 第51-53页 |
一、合法性困境的表现 | 第51-52页 |
二、合法性困境的克服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权力困境及破解之道 | 第53-56页 |
一、权力困境的表现 | 第54-55页 |
二、权力困境的克服 | 第55-56页 |
第三节 体制困境及破解之道 | 第56-59页 |
一、体制困境的表现 | 第56-58页 |
二、体制困境的克服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网络民意与政策议程关系优化:良性互动的路径建设 | 第59-72页 |
第一节 理论建设:确立“网权”意识 | 第59-63页 |
一、“网权”的概念和内容 | 第59-60页 |
二、确立“网权”的意义 | 第60-61页 |
二、确立“网权”的路径 | 第61-63页 |
第二节 环境建设:创设合理监管环境 | 第63-68页 |
一、国外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管 | 第63-65页 |
二、我国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管 | 第65-66页 |
三、优化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管 | 第66-68页 |
第三节 制度建设:完善网络问政制度 | 第68-72页 |
一、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 第68-69页 |
二、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 | 第69-70页 |
三、完善“微博问政”制度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