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国外现状分析 | 第13页 |
·国内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连拱隧道有待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难题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案确定原则及常用开挖方法介绍 | 第17-21页 |
·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案的技术原则 | 第17页 |
·施工的基本技术原则 | 第17-18页 |
·双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桐油山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及支护技术 | 第21-38页 |
·工程概况 | 第21-23页 |
·概述 | 第21页 |
·隧道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隧道围岩状况 | 第22页 |
·隧道地质构造 | 第22页 |
·气候、水文状况 | 第22-23页 |
·进口端不良地质段地质状况 | 第23页 |
·原设计概况 | 第23页 |
·施工概况 | 第23-24页 |
·施工条件 | 第23-24页 |
·施工难点 | 第24页 |
·单向施工条件下快速施工技术 | 第24-28页 |
·施工方案调整与优化 | 第24-25页 |
·多作业面施工方法 | 第25-26页 |
·快速施工与临时施工导洞断面优化 | 第26页 |
·桐油山隧道快速施工的工期效应 | 第26-27页 |
·多作业面快速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 第27-28页 |
·不良地质段施工方法 | 第28-32页 |
·“先里后外”施工顺序的运用 | 第28页 |
·左右洞非对称施工方法的运用 | 第28-29页 |
·导洞施工及其地质预报作用 | 第29-31页 |
·桐油山不良地质段支护措施 | 第31-32页 |
·不良地质段中隔墙相关施工技术 | 第32-36页 |
·中隔墙断面类型 | 第33页 |
·中墙顶部围岩及中墙基底加固 | 第33-35页 |
·中墙防偏压施工技术 | 第35-36页 |
·中隔墙墙顶回填处理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隧道施工数值模拟理论及FLAC3D程序介绍 | 第38-50页 |
·隧道开挖及支护数值模拟理论 | 第38-44页 |
·隧道开挖卸荷的模拟 | 第38页 |
·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38-41页 |
·释放荷载的计算 | 第41-42页 |
·支护及加固措施模拟方法 | 第42-44页 |
·拉格朗日法及 FLAC3D程序 | 第44-50页 |
·拉格朗日法的概述 | 第44页 |
·拉格朗日法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FLAC3D材料模型的本构理论与结构单元 | 第45-46页 |
·摩尔-库仑模型及其在FLAC~(3D)中的应用 | 第46-50页 |
第4章 施工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70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计算条件及假定 | 第50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50-52页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2-5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68页 |
·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 第53-62页 |
·初始围岩应力 | 第53-54页 |
·施工阶段围岩竖向应力场 | 第54-58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58-62页 |
·中墙竖向应力场分析 | 第62-65页 |
·支护结构内力及安全性分析 | 第65-68页 |
·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竖向应力分析 | 第65-66页 |
·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施工过程三维弹塑性分析 | 第70-79页 |
·模拟概况 | 第70-71页 |
·隧道围岩空间变形分析 | 第71-73页 |
·围岩特征点竖向位移 | 第71-73页 |
·围岩特征点水平位移 | 第73页 |
·施工过程中墙变形分析 | 第73-74页 |
·结构应力场空间分布 | 第74-76页 |
·施工纵向空间效应分析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