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4页 |
导论 | 第24-3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4-27页 |
·专业化分工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 第24页 |
·专业化分工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和理论创新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 | 第24-25页 |
·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 第25页 |
·分工理论研究情况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 第27-28页 |
·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原则 | 第28页 |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28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图表分析工具的应用 | 第28-29页 |
·内容提要 | 第29-32页 |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各篇章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论文缺憾 | 第32-33页 |
第一篇 代表性分工思想研究 | 第33-123页 |
1.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研究——开启报酬递增问题的基本路径 | 第33-44页 |
·从生产技术角度论证分工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推动作用 | 第33-36页 |
·分工节约了劳动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 第33-34页 |
·以分工效率为基础的绝对优势学说 | 第34-36页 |
·分工产生于交换分工与人类的社会性要求之基本关系 | 第36-38页 |
·人类的交换倾向促使分工产生,而不是分工产生交换 | 第36-37页 |
·交换行为的根本驱动力是人类固有的相互依赖性,这是“协作”思想的萌芽 | 第37-38页 |
·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 | 第38-40页 |
·斯密定理 | 第38页 |
·市场范围本质上是市场购买力 | 第38-40页 |
·商品经济是劳动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 第40页 |
·分工与财富积累的关系 | 第40-41页 |
·分工产生的不利后果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2.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典范 | 第44-83页 |
·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 第44-45页 |
·分工的类型及其演进 | 第45-48页 |
·自然分工 | 第45页 |
·社会分工与工厂内部分工 | 第45-48页 |
·分工创造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效率的源泉 | 第48-51页 |
·工厂内部分工创造协作力 | 第48-50页 |
·社会分工的有序性是社会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50-51页 |
·两类分工的不同劳动联系方式 | 第51-59页 |
·历史地看,劳动的支配力量控制劳动分工的联系方式 | 第51页 |
·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 | 第51-52页 |
·两种类型分工体系中的两种不同劳动联系方式 | 第52-55页 |
·马克思研究两类分工中不同劳动联系方式的理论意义 | 第55-59页 |
·分工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研究 | 第59-62页 |
·分工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 | 第59-61页 |
·工场手工业分工到工厂内部分工的演进——资本对劳动控制的加强和劳动协作关系的强化 | 第61-62页 |
·分工与所有制、人的异化 | 第62-66页 |
·分工与所有制 | 第62-63页 |
·异化 | 第63-65页 |
·分工与阶级、国家 | 第65-66页 |
·普遍分工是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视野 | 第66-73页 |
·普遍分工使个人之间产生了经济联系,这是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根源 | 第67-69页 |
·分工中人们之间以劳动展开联系,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基础只能是一般劳动 | 第69-70页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内核既反映了社会分工体系之中而且也反映了企业内部分工体系之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70-73页 |
·国际分工与经济全球化 | 第73-81页 |
·分工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73-74页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国际贸易关系分析 | 第74-76页 |
·对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基本性质的分析 | 第76-77页 |
·在国际化分工的大视野中,进一步拓展了劳动价值学说,把国际贸易纳入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范围 | 第77-79页 |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特点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3. 马歇尔分工理论研究——组织演进是报酬递增的长久动力 | 第83-98页 |
·分工与协作:组织结构 | 第83-88页 |
·经济组织结构演进就是分工与协作两种力量发展并相互作用的内在运动 | 第83-84页 |
·组织结构与报酬递增 | 第84-85页 |
·把经济组织结构演进纳入供求分析框架中,从有效需求角度解释分工的直接动力是交换能力 | 第85-87页 |
·马歇尔关于产业组织问题的论述 | 第87-88页 |
·组织结构的内在运动 | 第88-98页 |
·经济组织结构的内在运动产业分工、劳动效率与机器发明到国民经济结构 | 第88-90页 |
·经济组织结构的外部延伸——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演进 | 第90-94页 |
·从地域分工到产业集聚与城市化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8页 |
4. 杨格对分工理论的发展——从新古典重归古典: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升华 | 第98-109页 |
·以单个企业为研究视野的新古典静态技术分析框架在研究报酬递增问题上存在根本局限性 | 第98-100页 |
·马歇尔突破了新古典的个体主义分析视野 | 第98-99页 |
·马歇尔分析的方法论局限性 | 第99-100页 |
·从系统性和动态化角度,阐释并发展斯密定理 | 第100-103页 |
·从经济系统的角度重新界定市场 | 第100页 |
·市场规模的动态性质 | 第100-102页 |
·杨格动态、系统的市场规模概念发展了斯密定理,并具体化了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 | 第102-103页 |
·在供给-需求框架中对报酬递增机制的解释 | 第103页 |
·报酬递增的源泉——迂回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产业间相互产生的动态机制,这是辩证分析方法得出的真知灼见 | 第103-105页 |
·迂回生产方式——资本化的生产方式:生产和分工的社会历史形态 | 第105-106页 |
·个体主义和静态的技术分析方法的弊端——“交易效率”范畴的局限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9页 |
5.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评析——分工与组织结构角度 | 第109-123页 |
·传统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及其存在的理论缺陷 | 第109-112页 |
·以交易成本为基本范畴的科斯企业理论 | 第109-110页 |
·科斯研究的出发点是将企业与市场完全等同,这与经济实践的历史不相符合 | 第110-112页 |
·交易成本经济学在科斯基本范畴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但并未真正关注到企业的实质——生产活动 | 第112-114页 |
·交易成本经济学家研究显示:单纯以交易成本因素难以对公司内部结构的演变做出有力解释 | 第114-118页 |
·交易成本因素在解释企业的纵向结合和横向扩展方面,仍然缺乏说服力,研究显示:企业内部的特有技术和规模经济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 第118-121页 |
·对纵向结合的交易成本因素的解释及其自我反思与修正 | 第118-119页 |
·对企业相关多样化经营趋势的交易成本因素解释及其反思与修正 | 第119-120页 |
·对不相关结合的联合大企业的交易成本因素解释及其反思 | 第120-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二篇 劳动分工及其协调机制——探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 第123-197页 |
6.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 第124-131页 |
·以分工为基本范畴的政治经济学 | 第124页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第124-126页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立足于劳动生产活动这一客观存在 | 第126-129页 |
·劳动分工是劳动价值范畴的客观依据 | 第129-131页 |
7. 分工与生产力的因果反馈积累机制 | 第131-145页 |
·协作创造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 第131-137页 |
·协作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报酬递增的源泉 | 第131-135页 |
·分工发展是推动报酬递增的基本路径 | 第135-137页 |
·分工与生产力的因果反馈累积机制 | 第137-139页 |
·分工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提高 | 第137页 |
·分工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 | 第137-139页 |
·机器的发明与迂回生产 | 第139-145页 |
·机器是综合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晶,机器发明的现实条件是生产力相当水平的发展 | 第139-140页 |
·机器生产是释放知识所内涵的协作效率的过程,它促进现代分工协作关系发生质的飞跃——迂回生产方式 | 第140-143页 |
·资本主义时代具备了迂回生产的经济条件 | 第143-144页 |
·迂回生产方式的两个制约因素 | 第144-145页 |
8. 劳动协调机制及其载体——组织的演进 | 第145-160页 |
·组织是劳动协调机制的载体 | 第145-147页 |
·劳动协作客观上要求组织——劳动协调机制的产生 | 第145页 |
·组织的功能是进行劳动协调 | 第145-146页 |
·组织协调的基础是利益分配 | 第146-147页 |
·组织演进 | 第147-153页 |
·原始家庭(氏族)——血缘协调的载体,与小范围、简单协作的低水平分工相适应,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分工关系的初始协调组织 | 第147-148页 |
·市场——交换协调的载体,是天生的社会分工的协调组织 | 第148-149页 |
·直接生产过程内部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家庭缘协调组织的演进 | 第149-151页 |
·企业——管理协调的载体,是机器主导下生产过程内部协作关系的客观要求 | 第151页 |
·市场和企业相互作用,对网络化动态协作关系进行协调 | 第151-153页 |
·企业和市场 | 第153-157页 |
·市场经济中,市场完善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实现企业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提供了必要前提 | 第153页 |
·市场和企业分别在两层分工体系的协作关系中发挥协调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 | 第153-154页 |
·市场和企业的协作效率相互转换 | 第154-155页 |
·讨论研究视野锁定在个别企业的交易费用经济学 | 第155-157页 |
·个别企业的规模 | 第157-160页 |
·企业之间的相对协作效率是个别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 | 第157-158页 |
·协调成本: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管理成本对个别企业的边界产生定的影响 | 第158页 |
·斯密定理的难题 | 第158-160页 |
9. 分工协作关系的空间扩展 | 第160-167页 |
·分工协作关系是空间协作的基础 | 第160页 |
·空间分工协作关系 | 第160-167页 |
·产业积聚与基于产业水平联系(产业之间分工)的地域分工协作关系 | 第161-163页 |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 第163-164页 |
·分工协作关系的空间协调 | 第164-167页 |
10. 分工与国家、所有制 | 第167-174页 |
·所有制的根源在分工 | 第167-169页 |
·分工是所有制的根源 | 第167-168页 |
·分工中劳动的支配力量的演进决定着所有制的历史发展 | 第168-169页 |
·分工中的异化 | 第169-170页 |
·分工中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导致异化 | 第169-170页 |
·分工发展促进生产力,这是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 | 第170页 |
·分工与阶级、国家 | 第170-174页 |
·国家是分工体系中虚幻的共同利益的代表 | 第171页 |
·社会大分工使分工体系中的特殊利益复杂化,要求显性的公共利益加以平衡,这是国家产生的经济根源 | 第171-172页 |
·阶级斗争、国家制度更替及所有制变革,都是分工中的支配力量发生变化之后重新平衡利益关系的内在要求 | 第172页 |
·协作的社会效率是和谐社会的经济根源 | 第172-174页 |
11. 分工的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 | 第174-185页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场规模 | 第174-176页 |
·资本积累及投资是实现资本化生产方式的唯一途径 | 第174页 |
·资本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的本性,是资本化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内在动力 | 第174-175页 |
·市场规模与分工相互作用促进报酬递增,这既是资本化生产不断向外扩张的内在依据也是资本扩张的客观结果 | 第175-176页 |
·资本积累-投资机制与市场范围 | 第176-178页 |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整体的生产力革命 | 第176页 |
·垄断资本的输出迅速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 第176-177页 |
·金融化使资本化生产方式突破了市场范围的极限,获得了报酬递增的新源泉 | 第177-178页 |
·资本主义扩张与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不平等 | 第178-185页 |
·资本原始积累为世界分工体系培植了不平等的种子 | 第179页 |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把世界分工体系彻底置于两极对立的关系之下 | 第179-180页 |
·全球化中的矛盾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180-185页 |
12. 以分工为基本范畴的政治经济学系统——总结 | 第185-197页 |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这是其研究科学性的基本保证 | 第185-186页 |
·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基础劳动价值范畴——是以对劳动分工这最基本人类历史实事充分尊重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直接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这个本质问题上 | 第186-187页 |
·分工的生产力层面 | 第187-192页 |
·分工中的协作创造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 第187-188页 |
·知识或信息是劳动协作的凝固态,它因此蕴藏着社会生产力 | 第188-189页 |
·分工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累积机制,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它的创新 | 第189-190页 |
·劳动协调的载体——组织及其演进 | 第190-192页 |
·分工的生产方式层面 | 第192-193页 |
·分工的生产关系层面 | 第193-194页 |
·分工的上层建筑层面 | 第194-195页 |
·分工与异化 | 第194-195页 |
·分工与国家、阶级 | 第195页 |
·资本化分工体系的扩张,带动了全球资本主义化,使资本主义的性质和内在矛盾渗透到一切与社会生产过程有关的范畴与关系之中 | 第195-197页 |
第三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实践问题——分工的视角 | 第197-221页 |
13. 完善农民土地产权,推进农业分工——发掘农业自身潜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197-206页 |
·从劳动分工角度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 第198-201页 |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生产工具普遍落后,农业生产过程仍处于简单协作阶段 | 第198-199页 |
·农民土地产权的缺失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同构成了农业劳动过程中组织创新的障碍 | 第199-201页 |
·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低 | 第201页 |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 | 第201-204页 |
·生产力总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第201-202页 |
·户籍制度已经松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 第202-203页 |
·农产品消费转型趋势明显 | 第203-204页 |
·推进农业组织革新和分工发展,发掘农业自身潜力 | 第204-206页 |
14. 收入分配、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 第206-213页 |
·分配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是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 | 第206-207页 |
·收入分配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 第207-208页 |
·分配制度客观上必须顺应社会生产中的支配力量,分配制度的演进遵循的是效率原则 | 第208-209页 |
·分配制度也要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 第209页 |
·现阶段,中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 第209-210页 |
·分配差距与市场范围 | 第210-211页 |
·调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发展 | 第211-213页 |
15.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 | 第213-221页 |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契机 | 第213-215页 |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就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准确把握,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 | 第215页 |
·中国参与对外贸易的经验教训 | 第215-217页 |
·面对全球化新趋势,确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 第217-221页 |
·能源危机 | 第217-218页 |
·生态危机 | 第218-219页 |
·金融化 | 第219-22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1-226页 |
后记 | 第226-228页 |
致谢 | 第228-23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