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诗经·秦风》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8-18页 |
第一节 孕育《诗经·秦风》的土地 | 第8-10页 |
第二节 秦民族的崛起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秦民族的游牧文化传统 | 第12-14页 |
第四节 秦人的文化选择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对《诗经·秦风》的文学解读 | 第18-30页 |
一、《车邻》 | 第18-19页 |
二、《驷(?)》 | 第19-20页 |
三、《小戎》 | 第20-21页 |
四、《蒹葭》 | 第21-23页 |
五、《终南》 | 第23-24页 |
六、《黄鸟》 | 第24-25页 |
七、《晨风》 | 第25-26页 |
八、《无衣》 | 第26-27页 |
九、《渭阳》 | 第27-28页 |
十、《权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物质文明 | 第30-45页 |
第一节 生产文明 | 第30-38页 |
第二节 服饰文明 | 第38-45页 |
第四章 从《诗经·秦风》看秦人的精神文明 | 第45-56页 |
第一节 礼仪文明 | 第45-51页 |
第二节 文化心态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民族精神 | 第53-56页 |
第五章 论《诗经·秦风》所表现的文化特征的历史影响 | 第56-71页 |
第一节 对治国之道的影响 | 第57-60页 |
第二节 对文化政策的影响 | 第60-63页 |
第三节 进取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 第63-65页 |
第四节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 第65-68页 |
第五节 关中的历史地位与秦文化的复兴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