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手机辐射的研究背景 | 第14页 |
·手持射频识别读写器天线辐射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5-22页 |
·无线电手持设备的比吸收率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人体电磁辐射暴露标准化组织及相关标准 | 第16-20页 |
·我国电磁辐射环境的管理 | 第20-21页 |
·电磁暴露生物效应的研究继续深入 | 第21-22页 |
·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手机辐射测试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27-45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电场探头的结构 | 第28-29页 |
·电场探头的校准 | 第29-36页 |
·Schottky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 | 第29-31页 |
·电场探头的重要参数 | 第31-32页 |
·电场探头的校准步骤 | 第32-33页 |
·电场探头在的校准方法 | 第33-36页 |
·部分填充组织模拟液的矩形波导校准电场探头 | 第36-42页 |
·矩形波导内的电场分布 | 第36-37页 |
·部分填充组织模拟液的矩形波导电场分布 | 第37-38页 |
·数值仿真和测量结果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手机辐射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45-61页 |
·引言 | 第45页 |
·蒙特卡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5-47页 |
·构造或描述概率过程 | 第46页 |
·实现从己知分布抽样 | 第46-47页 |
·建立各种估计量 | 第47页 |
·电场探头校准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47-49页 |
·测量不确定度 | 第47-48页 |
·电场探头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48-49页 |
·蒙特卡罗方法的应用 | 第49-57页 |
·模拟随机数的产生 | 第50-52页 |
·不确定度的蒙特卡罗仿真 | 第52-57页 |
·SAR值测量不确定度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手机天线辐射特性的研究 | 第61-83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比吸收率的实验测量方法 | 第62-65页 |
·电场法 | 第62-63页 |
·温度法 | 第63-64页 |
·热像法 | 第64-65页 |
·手机SAR标准和测量系统 | 第65-68页 |
·手机SAR值相关标准 | 第65-67页 |
·手机SAR自动测试系统 | 第67-68页 |
·偶极子天线近场辐射SAR实验和仿真 | 第68-74页 |
·实验配置 | 第69-70页 |
·仿真环境 | 第70页 |
·仿真模型 | 第70-71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对分析 | 第72-74页 |
·双频段平面倒F天线比吸收率 | 第74-80页 |
·双频段平面倒F天线 | 第74-75页 |
·头部模型 | 第75-76页 |
·实验配置 | 第76-77页 |
·仿真结果 | 第77-79页 |
·仿真结果和测量结果的对比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五章 手机辐射对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影响 | 第83-105页 |
·引言 | 第83-85页 |
·900MHz偶极子天线在平坦模型内的SAR空间峰值 | 第85-87页 |
·数值仿真和测量结果对比 | 第85-86页 |
·距离变化对SAR空间峰值的影响 | 第86-87页 |
·两层球体模型的大小对SAR空间峰值的影响 | 第87-89页 |
·工作在900MHz偶极子天线产生的SAR空间峰值 | 第89-94页 |
·偶极子天线横向放置时SAR空间峰值 | 第90-91页 |
·偶极子天线沿轴向方向放置时SAR空间峰值 | 第91-94页 |
·工作在835MHz通用手机的SAR空间峰值 | 第94-98页 |
·通用手机模型垂直放置 | 第95-96页 |
·通用手机模型紧贴面部放置 | 第96-97页 |
·通用手机放置在倾斜位置 | 第97-98页 |
·仿真结果比较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UHF频段射频识别读写器天线的设计与辐射特性评估 | 第105-127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微带天线的空腔模型和简并模分离理论 | 第106-111页 |
·适用于平面倒F天线的空腔模型 | 第107-108页 |
·简并模理论分析微带天线的圆极化 | 第108-111页 |
·新型的UHF频段手持RFID读写器天线 | 第111-116页 |
·双L天线的设计 | 第111-112页 |
·双L天线性能的优化 | 第112-115页 |
·双L天线的测量和仿真结果的比对 | 第115-116页 |
·UHF频段圆极化RFID读写器天线及其馈电网络 | 第116-123页 |
·圆极化RFID天线设计 | 第116-117页 |
·圆极化RFID天线的仿真与优化设置 | 第117-118页 |
·圆极化RFID天线设计参数的优化 | 第118页 |
·RFID天线的优化结果 | 第118-119页 |
·圆极化RFID天线馈电网络的设计 | 第119-121页 |
·圆极化RFID天线馈电网络的仿真与优化 | 第121-122页 |
·圆极化RFID天线的仿真与测试 | 第122-123页 |
·手持RFID读写器的电磁辐射评估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127-128页 |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2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