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回收物流系统构建及增值效益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选题来源和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物流系统理论 | 第20-22页 |
2 秸秆回收利用现状分析 | 第22-36页 |
·秸秆资源概况 | 第22-26页 |
·秸秆的品种及年产量 | 第22-24页 |
·秸秆资源的分布状况 | 第24-26页 |
·秸秆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径 | 第26-30页 |
·秸秆还田 | 第27-28页 |
·秸秆作饲料 | 第28页 |
·秸秆能源化利用 | 第28-29页 |
·秸秆工业化利用 | 第29-30页 |
·秸秆回收利用现状 | 第30-33页 |
·回收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回收物流现状 | 第32-33页 |
·秸秆回收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农户缺乏秸秆回收利用意识 | 第33页 |
·秸秆回收利用有待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 | 第33-34页 |
·缺少支撑秸秆资源回收利用的物流系统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构建研究 | 第36-54页 |
·系统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第36-37页 |
·系统构建的目标 | 第36页 |
·系统构建的原则 | 第36-37页 |
·系统的要素分析 | 第37-42页 |
·系统的主体要素分析 | 第38-40页 |
·系统的客体要素分析 | 第40-41页 |
·系统的支撑要素分析 | 第41-42页 |
·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42-45页 |
·基于物流渠道的系统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基于空间分布的系统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系统的运作流程分析 | 第45-53页 |
·由一类主体要素构成系统的运作流程 | 第45-46页 |
·由二类主体要素构成系统的运作流程 | 第46-47页 |
·由三类主体要素构成系统的运作流程 | 第47-49页 |
·由四类主体要素构成系统的运作流程 | 第49-51页 |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的一般运作流程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增值效益研究 | 第54-76页 |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增值效益的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增值效益的内涵 | 第54-55页 |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的成本构成 | 第55-56页 |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增值效益的定量研究 | 第56-68页 |
·模型假设 | 第56-57页 |
·符号定义 | 第57-58页 |
·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模型求解 | 第60-67页 |
·模型分析 | 第67-68页 |
·秸秆回收物流系统增值效益的实证分析 | 第68-74页 |
·实证分析对象和方法的选取 | 第68-69页 |
·实证分析数据选取及结果分析 | 第69-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建立秸秆回收物流系统的政策建议 | 第76-80页 |
·运用经济手段支持秸秆回收物流系统发展 | 第76-77页 |
·逐步实现秸秆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化 | 第77页 |
·大力推动秸秆资源回收物流产业化 | 第77-78页 |
·广泛开展秸秆资源回收利用宣传和教育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本文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