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背景综述:底层文学的前世今生 | 第8-11页 |
第二章 底层文学的分析评价 | 第11-29页 |
第一节 底层及底层文学表述之辨 | 第11-16页 |
一、底层含义 | 第11-13页 |
二、底层文学的含义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底层写作的特点 | 第16-22页 |
一、底层文学中苦难主题较多,彰显悲剧性特色 | 第16-18页 |
二、底层文学的社会性凸显,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 | 第18-20页 |
三、底层文学在叙事行文中显示宽广深厚的人文关怀 | 第20-21页 |
四、底层文学因其题材先行之嫌,导致文学性不足的争议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底层文学产生根源探析 | 第22-26页 |
一、底层文学产生的硬件,也是决定性原因——社会环境变化 | 第22-23页 |
二、底层文学产生的软件,也是底层文学的思想源流——五四新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传统 | 第23-24页 |
三、底层文学产生的主观原因——反抗“主流思想文学观”,构建人民大众话语权 | 第24-26页 |
第四节 底层文学写作的积极意义 | 第26-29页 |
一、底层文学展示底层的存在状况是文学的责任 | 第26页 |
二、底层文学体现作家的良知 | 第26-27页 |
三、底层文学的表述展现出时代风貌 | 第27-28页 |
四、底层文学能反映民情,下情上达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以底层文学为代表的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归宿 | 第29-43页 |
第一节 放弃底层名义,整装前行 | 第29-37页 |
一、底层文学概念存在“三义”,使其名不符实 | 第29-34页 |
二、底层概念的误用 | 第34-35页 |
三、底层文学具有非流派特性 | 第35页 |
四、底层文学出现赶潮流趋势,致使“底层文学”鱼龙混杂,文学性偏差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新世纪当代文学的努力方向 | 第37-40页 |
一、追求和实现文学的文化意义 | 第37-39页 |
二、解决创作者思想资源的匮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新世纪文学发展的具体思路 | 第40-43页 |
一、创作资源——对下生活制度的理解及要求 | 第40-41页 |
二、创作主体——对作家的精神素养要求 | 第41页 |
三、创作方法——对现实主义方法的把握要求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