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纠纷调解的概述 | 第8-16页 |
一、纠纷的含义 | 第8页 |
二、纠纷解决机制 | 第8-9页 |
三、几种纠纷解决模式评述 | 第9-16页 |
(一) 诉讼(民事审判) | 第10页 |
(二) 人民调解 | 第10-11页 |
(三) 诉讼调解(法院调解) | 第11-12页 |
(四) 人民调解与诉讼(民事审判)、法院调解之异同 | 第12-16页 |
第二章 “诉调对接”概述 | 第16-25页 |
一、“诉调对接”之涵义 | 第17-18页 |
二、“诉调对接”产生的基础 | 第18-25页 |
(一) “诉调对接”的合法性基础 | 第18-19页 |
(二) “诉调对接”的价值性基础 | 第19页 |
(三) “诉调对接”的正当性基础 | 第19-20页 |
(四) “诉调对接”的可行性基础 | 第20-25页 |
第三章 “诉调对接”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 第25-29页 |
一、“诉调对接”的困惑 | 第25-28页 |
(一) 从法律层面上来看 | 第25-26页 |
(二) 从操作层面上来看 | 第26-27页 |
(三) 从管理层面来看 | 第27-28页 |
二、“诉调对接”的反思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诉调对接”模式之构建 | 第29-36页 |
一、案件分流工作 | 第29-30页 |
二、案件类型确定工作 | 第30-31页 |
三、“诉调对接”的具体工作流程 | 第31-32页 |
四、“诉调对接”实施“五个对接” | 第32-36页 |
(一) 工作人员上的“对接” | 第32页 |
(二) 效力上的“对接” | 第32-33页 |
(三) 救济途径上的“对接” | 第33页 |
(四) 选择途径上的“对接” | 第33-34页 |
(五) 工作制度上的“对接”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