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商品化现象及引入商品化权的必要性 | 第11-19页 |
一、我国商品化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4页 |
(一) 名人肖像权侵权——商品化现象之一 | 第11-12页 |
(二) 商标抢注热潮——商品化现象之二 | 第12-13页 |
(三) 同人小说的兴起和流行——商品化现象之三 | 第13-14页 |
二、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化权的由来及发展 | 第14-16页 |
(一) 商品化权在美国的产生及演变 | 第14-15页 |
(二) 商品化权在日本 | 第15-16页 |
三、我国引入商品化权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一) 引入商品化权有助于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 第16页 |
(二) 引入商品化权有利于弥补我国现行法律的不足 | 第16-17页 |
(三) 与国际接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商品化权的基本理论 | 第19-34页 |
一、商品化权的概念和性质 | 第19-23页 |
(一) 商品化权的概念 | 第19-21页 |
(二) 商品化权的性质 | 第21-23页 |
二、商品化权的法律关系 | 第23-24页 |
(一) 商品化权的主体 | 第23页 |
(二) 商品化权的客体 | 第23-24页 |
(三) 商品化权的权利内容 | 第24页 |
三、商品化权的类别 | 第24-34页 |
(一) 国外关于商品化权的分类 | 第24-25页 |
(二) 商品化权在我国的分类 | 第25-34页 |
第三章 我国商品化权法律保护模式 | 第34-51页 |
一、适用人格权法保护商品化权之模式 | 第34-38页 |
(一) 商品化权与人格权的关系 | 第34-35页 |
(二) 人格权法保护商品化权的局限 | 第35-37页 |
(三) 完善人格权法在保护真实人物商品化权方面的相关内容 | 第37-38页 |
二、适用著作权法保护虚构人物商品化权之模式 | 第38-39页 |
(一) 虚构人物商品化权与著作权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 著作权法保护虚构人物商品化权的局限 | 第39页 |
(三) 完善著作权法在保护虚构人物商品化权方面的相关内容 | 第39页 |
三、适用商标法保护商品化权之模式 | 第39-44页 |
(一) 商品化权与商标权的关系 | 第39-41页 |
(二) 商标法在保护商品化权的局限 | 第41-42页 |
(三) 完善商标法保护商品化权的相关内容 | 第42-44页 |
四、适用专利法保护商品化权之模式 | 第44-45页 |
(一) 商品化权与专利权的关系 | 第44页 |
(二) 专利法保护商品化权的局限 | 第44-45页 |
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品化权之模式 | 第45-47页 |
(一) 商品化权与反不正当竞争的关系 | 第45-46页 |
(二)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保护商品化权的局限 | 第46-47页 |
(三) 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品化权相关内容 | 第47页 |
六、商品化权的合理限制 | 第47-51页 |
(一) 使用目的的限制 | 第48页 |
(二) 进入公共领域的限制 | 第48-49页 |
(三) 公序良俗的限制 | 第49页 |
(四) 竞争自由的限制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商品化权的诉讼保护 | 第51-61页 |
一、国外关于商品化权的立法 | 第51-52页 |
(一) 英国对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 | 第51页 |
(二) 美国对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 | 第51-52页 |
(三) 世界知识产权局对商品化权的法律保护 | 第52页 |
二、商品化权中关于诉讼主体的两个问题 | 第52-54页 |
(一) 运动员商品化权的主体问题 | 第52-53页 |
(二) 表演者商品化权的主体问题 | 第53-54页 |
三、商品化权的保护期限 | 第54-56页 |
(一) 真实人物商品化权的保护期限 | 第55页 |
(二) 虚构人物商品化权的保护期限 | 第55页 |
(三) 作品名称、标志保护期限 | 第55-56页 |
四、商品化权侵权归责原则 | 第56-57页 |
五、商品化权救济方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7-61页 |
(一) 禁令与财产损害赔偿的选择适用 | 第57-59页 |
(二) 财产损害赔偿 | 第59-60页 |
(三) 关于精神损害的赔偿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