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临近空间大气简介 | 第13-15页 |
| ·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探测与分析 | 第15-18页 |
| ·临近空间大气模式概况 | 第18-21页 |
| ·本文的研究动机和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SOCRATES 模式介绍和初步的模拟研究 | 第25-39页 |
| ·引言 | 第25页 |
| ·SOCRATES 模式介绍 | 第25-34页 |
| ·模式的物理学框架 | 第26-29页 |
| ·模式的辐射过程 | 第29页 |
| ·模式的动力学过程 | 第29-33页 |
| ·模式的化学过程 | 第33-34页 |
| ·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场和风场的模拟 | 第34-38页 |
| ·大气温度场的模拟与比较 | 第34-37页 |
| ·大气风场的模拟与比较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北纬300N 大气风场的中频雷达观测及解释 | 第39-53页 |
| ·引言 | 第39-40页 |
| ·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 第40-41页 |
| ·模式参数 | 第41-43页 |
| ·大气行星波 | 第41页 |
| ·大气重力波 | 第41-42页 |
| ·大气潮汐波 | 第42-4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43-52页 |
| ·风场观测结果及与HWM93 模式的比较 | 第43-45页 |
| ·模式模拟结果及相关比较 | 第45-48页 |
| ·动力学过程对风场的影响 | 第48-51页 |
| ·经向风场的解释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全球平流层大气重力波活动的特性分析 | 第53-66页 |
| ·引言 | 第53-54页 |
| ·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 第54-56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56-65页 |
| ·重力波活动的全球分布特点 | 第56-58页 |
| ·重力波活动与背景风场的比较 | 第58-59页 |
| ·重力波活动与地形的比较 | 第59-61页 |
| ·热带地区重力波活动与对流活动的比较 | 第61-62页 |
| ·重力波活动与行星波活动的比较 | 第62-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全球20-120km 大气温度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特性分析 | 第66-83页 |
| ·引言 | 第66-67页 |
|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67-72页 |
| ·TIMED/SABER 观测资料 | 第67-68页 |
| ·数据处理 | 第68-70页 |
| ·信号混淆问题的仿真 | 第70-72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72-81页 |
| ·非迁移性潮汐波和混淆结果 | 第72-75页 |
| ·定常行星波的振幅特性 | 第75-78页 |
| ·定常行星波的相位特性 | 第78-81页 |
| ·UMLT 定常行星波特性的解释和讨论 | 第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六章 中国上空平流层准零风层的特征分析 | 第83-92页 |
| ·引言 | 第83页 |
| ·数据情况 | 第83-8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 ·随纬度的变化 | 第84-87页 |
| ·随季节的变化 | 第87-88页 |
| ·随经度的变化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2页 |
| 第七章 利用卫星温度资料计算风场的方法分析与比较 | 第92-110页 |
| ·引言 | 第92-93页 |
| ·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 第93-95页 |
| ·MLS 温度观测资料 | 第93-94页 |
| ·ERA-40 再分析风场资料 | 第94-95页 |
| ·30hPa 位势高度资料 | 第95页 |
| ·风场计算方法 | 第95-97页 |
| ·风场计算结果和分析讨论 | 第97-104页 |
| ·风场随纬度、高度的变化 | 第97-99页 |
| ·纬圈平均风场随纬度、高度的变化 | 第99-102页 |
| ·风场随经度、纬度的变化 | 第102-104页 |
| ·平衡方程各项贡献的计算与分析 | 第104-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八章 SSW 期间10-60km 大气的变化特性及动力学诊断 | 第110-127页 |
| ·引言 | 第110-111页 |
|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111-113页 |
| ·数据来源 | 第111-112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112-113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113-125页 |
| ·2007/2008 年SSW 的诊断分析 | 第113-115页 |
| ·SSW 过程中全球温度及风场的变化特性 | 第115-117页 |
| ·SSW 过程中行星波的变化及与平均流的相互作用 | 第117-122页 |
| ·SSW 期间剩余环流的变化特性 | 第122-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 第九章 建立临近空间中层大气月平均气候模式 | 第127-147页 |
| ·引言 | 第127-128页 |
| ·建模方法和过程 | 第128-131页 |
| ·模式结果及相关比较 | 第131-142页 |
| ·温度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比较 | 第131-136页 |
| ·纬向风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比较 | 第136-142页 |
| ·子午链台站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特性分析 | 第142-1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 第十章 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立中层大气模式中的应用 | 第147-157页 |
| ·引言 | 第147-148页 |
|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148-149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与测试 | 第149-152页 |
| ·准备输入和输出样本 | 第149页 |
| ·神经网络的构建 | 第149-151页 |
| ·训练和测试 | 第151-152页 |
| ·进一步的模拟与比较 | 第152-155页 |
| ·纬圈平均温度结构 | 第152-154页 |
| ·行星波 | 第154-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59页 |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57-158页 |
|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58-1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9-18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录用的文章目录 | 第184-186页 |
| 致谢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