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从“典”到“典权”--习惯、立法、实践及其体现的若干问题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 为什么选择“习惯法与继受法”第10页
 (二) 法律史研究的实践性与社会价值第10-11页
 (三) 本选题的动机和目的第11-12页
一、中国传统“典”关系及其演进第12-19页
 (一) 宋以前“典”关系的演进第12-14页
  1. 问题的提出第12页
  2. “典”之源起第12-14页
 (二) 宋元时期“典”关系变化第14-16页
  1. 两宋时期“典”的发展第14-15页
  2. 元代的“典”制第15-16页
 (三) 明清时期的“典”第16-18页
  1. 明代“典”制的发展第16-17页
  2. 清代的“典”制第17-18页
 (四) 中国传统“典”关系的特性第18-19页
二、中国传统“典”关系的近代化转型第19-35页
 (一) 清末“典”关系变化第20-23页
  1. “典”契约的民间习惯与成文法的冲突第20页
  2. 典期与找贴第20-22页
  3. 风险负担和房屋修缮第22页
  4. 其他习惯第22-23页
 (二) 近代典权关系立法概况第23-30页
  1. 民律第一次草案中典权的缺失第23-24页
  2.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和《清理不动产典当办法》第24-26页
  3. 民律第二次草案第26-27页
  4. 《民国民法典》对典权的规范第27-30页
 (三) 典权关系近代化第30-35页
  1. 近代典权立法对固有法的继承与发展第31-34页
  2. 近代典权立法对固有法的抛弃与改造第34-35页
三、近代民事判例中的典权制度评析第35-44页
 (一) “典权”效力及找贴限制判例第36-40页
  1. 民众的无所适从第38页
  2. 超前立法与滞后社会的冲突第38-40页
 (二) “典权”期限与回赎时效判例第40-42页
  1. 乡土社会的困惑第41-42页
  2. 立法意图与实效的背离第42页
 (三) 典权判例所体现的问题第42-44页
  1. “典权”立法与民间社会的背离第42-43页
  2. 立法精英与民众意识的冲突第43页
  3. 超前立法与滞后社会需要调和第43-44页
四、“典”到“典权”过程中的法律近代化问题第44-48页
 (一) 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取舍第44-46页
 (二) 国家立法与民间习惯的冲突及融合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破坏监管秩序罪研究
下一篇:人称指示语在民法文本中的对比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