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缩略语 | 第19-2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58页 |
第一章 稻田天敌对稻飞虱捕食作用研究概述 | 第21-25页 |
1 稻飞虱发生概况 | 第21页 |
2 水稻害虫天敌资源 | 第21-22页 |
3 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节肢动物田间捕食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5-40页 |
1 室内功能反应法 | 第25页 |
2 田间直接观测法 | 第25-26页 |
3 物理排除法 | 第26页 |
4 消化道解剖法 | 第26页 |
5 放射标记法 | 第26-27页 |
6 色谱法 | 第27页 |
7 蛋白质电泳分析法 | 第27页 |
8 免疫学方法 | 第27-30页 |
·多克隆抗体免疫法 | 第28页 |
·单克隆抗体免疫法 | 第28-30页 |
9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30-36页 |
10 节肢动物田间捕食作用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36-38页 |
·线粒体DNA的特点及应用 | 第36-37页 |
·核糖体DNAITS序列的特点及应用 | 第37-38页 |
·卫星DNA和微卫星DNA的特点及应用 | 第38页 |
11 未来发展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检测方法在节肢动物捕食研究中的应用 | 第40-56页 |
1 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40-50页 |
·基本原理 | 第40页 |
·实时荧光PCR的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常用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及其原理 | 第42-48页 |
·荧光染料(Fluorescent Dyes) | 第42页 |
·荧光标记探针(Fluorescently-labeled Probes) | 第42-46页 |
·荧光标记引物(Fluorescently-labeled Primers) | 第46-48页 |
·引物和探针的特点 | 第48-50页 |
·引物特点 | 第48页 |
·探针特点 | 第48-50页 |
2 定量技术 | 第50-52页 |
·绝对定量 | 第50页 |
·相对定量 | 第50-51页 |
·对照 | 第51-52页 |
·参比染料 | 第52页 |
3 荧光染料与淬灭基团的选择 | 第52-53页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第53-54页 |
5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昆虫捕食性天敌研究中的应用 | 第54页 |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56-58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56页 |
3 技术路线 | 第56-58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8-143页 |
第一章 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COI、ITS1和ITS2基因的克隆、序列比对及分析 | 第59-73页 |
引言 | 第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3页 |
·材料 | 第59-60页 |
·方法 | 第60-63页 |
·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基因组DNA提取 | 第60-61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61页 |
·DNA浓度及纯度测定 | 第61页 |
·PCR引物设计 | 第61页 |
·普通PCR反应 | 第61-62页 |
·PCR产物纯化 | 第62页 |
·DNA克隆技术 | 第62-63页 |
·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63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三种飞虱基因组DNA样品的浓度和纯度 | 第63-64页 |
·三种飞虱COI基因的克隆、序列比对及其分析 | 第64-66页 |
·PCR扩增三种飞虱的COI基因 | 第64-65页 |
·三种飞虱COI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第65页 |
·三种飞虱COI基因的序列比对 | 第65页 |
·三种飞虱COI碱基组成及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65-66页 |
·三种飞虱ITS1和ITS2基因的克隆、序列比对及其分析 | 第66-70页 |
·PCR扩增三种飞虱的ITS1、ITS2基因 | 第66-67页 |
·克隆和鉴定 | 第67-68页 |
·三种飞虱ITS1和ITS2基因的序列比对 | 第68页 |
·三种飞虱ITS1和1TS2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 第68-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捕食性天敌猎物检测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70-72页 |
·线粒体基因的选择 | 第70-71页 |
·细胞核基因的选择 | 第71-72页 |
·引物设计前测序个体数目的确定 | 第72-73页 |
第二章 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通用特异性引物设计、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在捕食研究中的应用 | 第73-81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74页 |
·方法 | 第74-77页 |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74-75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 | 第75页 |
·三种飞虱通用性特异引物设计 | 第75-76页 |
·单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 第76页 |
·三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 第76页 |
·天敌采集及总DNA的提取 | 第76-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79页 |
·三重PCR通用特异性引物的建立 | 第77页 |
·三种飞虱通用引物与稻田其它害虫与天敌之间的交叉反应 | 第77-78页 |
·三种飞虱多重PCR体系 | 第78-79页 |
·稻田捕食性天敌消化道内猎物种类的多重PCR定性检测 | 第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第三章 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第81-106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材料 | 第82页 |
·方法 | 第82-85页 |
·TaqMan-MGB探针及引物设计 | 第82页 |
·ALLGlo探针及引物设计 | 第82页 |
·线性化质粒标准品制备 | 第82-83页 |
·单重Real-time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83-84页 |
·多重Real-time PCR检测的特异性 | 第84页 |
·多重Real-time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84-85页 |
·仪器设备 | 第85页 |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102页 |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 | 第85-86页 |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86-90页 |
·TaqMan-MGB探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90-94页 |
·TaqMan-MGB探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试验 | 第90页 |
·TaqMan-MGB探针三重实时荧光PCR的灵敏性、动态范围及标准曲线 | 第90-92页 |
·TaqMan-MGB探针三重实时荧光PCR的干扰性试验 | 第92-93页 |
·TaqMan-MGB探针和ALLglo探针组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干扰实验 | 第93-94页 |
·ALLGlo探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94-102页 |
·ALLGlo探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 | 第94-95页 |
·引物和探针浓度的优化 | 第95-96页 |
·dNTP浓度的优化 | 第96-97页 |
·酶浓度的优化 | 第97页 |
·ALLGlo探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灵敏性、动态范围及标准曲线 | 第97-99页 |
·ALLGlo探针三重实时荧光PCR的干扰性试验 | 第99-100页 |
·捕食者基因组DNA对多重实时定量PCR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ALLGlo探针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101-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6页 |
·单重与多重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优化 | 第103-106页 |
·三重TaqMan-MGB探针 | 第103-104页 |
·三重ALLGlo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优化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影响捕食者消化道中三种稻飞虱基因组DNA残留量检测的因子分析 | 第106-113页 |
引言 | 第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实验设计 | 第106-107页 |
·单头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雌雄虫拷贝数的计算 | 第106页 |
·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损失率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在拟环纹豹蛛体内的降解 | 第107页 |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107页 |
·数据处理 | 第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0页 |
·单头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雌雄虫的拷贝数 | 第107-108页 |
·CTAB提取基因组DNA方法回收率及损失率的测定 | 第108页 |
·猎物残留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3页 |
·单头飞虱雌雄虫拷贝数的计算 | 第110页 |
·CTAB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的损失率 | 第110-111页 |
·猎物残留量与消化时间的关系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应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价稻田主要天敌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13-140页 |
引言 | 第113-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4-11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114页 |
·田间调查及取样 | 第114页 |
·捕食性天敌样品处理 | 第114页 |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114-115页 |
·数据处理 | 第115页 |
·残留量计算 | 第11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37页 |
·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和稻田常见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 | 第115-117页 |
·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田间数量动态分析 | 第115-116页 |
·稻田常见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动态分析 | 第116-117页 |
·捕食性天敌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17-124页 |
·捕食性天敌对三种飞虱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阳性反应率 | 第117-118页 |
·捕食性天敌消化道中猎物种类的分布 | 第118-123页 |
·捕食性天敌的猎物残留量比较 | 第123-124页 |
·捕食性天敌对三种飞虱捕食作用的动态研究 | 第124-134页 |
·拟环纹豹蛛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24-127页 |
·锥腹肖蛸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27-129页 |
·八斑球腹蛛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29-131页 |
·食虫瘤胸蛛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31-133页 |
·黑肩绿盲蝽对三种飞虱的捕食作用 | 第133-134页 |
·不同捕食者对同一猎物捕食作用平均残留的比较 | 第134-137页 |
·不同捕食者对白背飞虱捕食作用平均残留的比较 | 第134-135页 |
·不同捕食者对褐飞虱捕食作用平均残留的比较 | 第135-136页 |
·不同捕食者对灰飞虱捕食作用平均残留的比较 | 第136-137页 |
3 讨论 | 第137-140页 |
·捕食性天敌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对三种飞虱的阳性率和平均残留 | 第137-138页 |
·捕食性天敌消化道内飞虱残留种类、构成及动态动态 | 第138页 |
·捕食性天敌对飞虱捕食作用的比较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140-143页 |
1.研究的意义 | 第140-141页 |
2.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3.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