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 第22-33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2-26页 |
·产业 | 第22页 |
·产业结构 | 第22-23页 |
·产业分类 | 第23-25页 |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25-26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6-28页 |
·灰色系统的含义 | 第26-27页 |
·灰色系统的特征 | 第27-28页 |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 第28-32页 |
·投入产出表 | 第28-30页 |
·投入产出表基本模型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目标 | 第33-42页 |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33-38页 |
·我国产业关联程度分析 | 第33-36页 |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历程 | 第36-37页 |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能源问题 | 第37-38页 |
·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38-39页 |
·消费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39页 |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39-41页 |
·经济增长目标 | 第39-40页 |
·能源节约目标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我国灰色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第42-53页 |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2-43页 |
·灰色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联合体系的建立 | 第43-46页 |
·灰要素的引入 | 第44页 |
·最终消费模块 | 第44-45页 |
·固定资本形成模块 | 第45-46页 |
·我国三次产业灰色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 | 第46-52页 |
·生产消耗系数A的确定 | 第46-47页 |
·灰因素的量化 | 第47-48页 |
·最终消费模块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固定资本形成额模块参数的确定 | 第49-51页 |
·模型的滚动检验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 第53-59页 |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目标函数 | 第53页 |
·约束条件 | 第53-55页 |
·优化方案设计 | 第55页 |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 第55-56页 |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59-68页 |
·降低投资倾向的措施 | 第59-60页 |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 第59页 |
·加强金融调控和信贷管理,构建并完善金融体系 | 第59-60页 |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的措施 | 第60-64页 |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居民消费 | 第60-62页 |
·调节居民消费心理,增强其消费意识 | 第62-63页 |
·调节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 第63-64页 |
·减少能源约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影响 | 第64-67页 |
·提高能源利用率 | 第64-65页 |
·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