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1 绪论 | 第13-25页 |
| ·引言 | 第13-19页 |
| ·城市森林的兴起及其背景 | 第16-18页 |
| ·城市森林的兴起的原因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9-22页 |
| ·国外城市森林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9-20页 |
| ·国内城市森林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20-21页 |
| ·城市森林研究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需要城市森林 | 第22-23页 |
| ·我国在城市林业建设方面急需理论指导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案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8页 |
| ·哈尔滨城市概述 | 第25页 |
| ·自然地理特点 | 第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 ·气候 | 第25页 |
| ·土壤概况 | 第25-26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 3 城市林业监测方案建立 | 第28-37页 |
| ·"3S"技术和抽样调查支持的城市林业监测方案构建 | 第28-29页 |
| ·总体目标 | 第29页 |
| ·工作要求 | 第29页 |
| ·工作任务 | 第29页 |
| ·监测样地的选择 | 第29-37页 |
| ·两阶抽样调查 | 第30页 |
| ·PR抽样 | 第30-33页 |
| ·PR抽样在城市森林监测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 4 城市森林空间数据库的组建 | 第37-43页 |
| ·建立空间数据库 | 第37-38页 |
| ·属性调查和判读 | 第37页 |
| ·建立城市林业空间数据库 | 第37-38页 |
| ·城市森林空间数据库的组建 | 第38-43页 |
| ·数据源的收集 | 第38-39页 |
| ·航空相片绿地信息的提取与数字化 | 第39-40页 |
| ·空间图层结构设计 | 第40-43页 |
| 5 城市森林结构评价 | 第43-51页 |
| ·绿色班块分析 | 第43-48页 |
| ·绿地覆盖面积的区域及等级分布 | 第43页 |
| ·绿地班块的类型及布局 | 第43-47页 |
| ·景观种植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 ·道路林地分析 | 第48-49页 |
| ·未利用地分析 | 第49-50页 |
|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结构评价 | 第50-51页 |
| 6 城市热力场的反演与分析 | 第51-86页 |
| ·哈尔滨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与分析 | 第51-64页 |
| ·黑体辐射 | 第51页 |
| ·热红外遥感 | 第51-52页 |
| ·主要思路 | 第52-53页 |
| ·遥感数据反演热力场信息 | 第53-61页 |
| ·城市热力场分布景观分析 | 第61-64页 |
| ·哈尔滨绿化度信息的提取与热力场的关系 | 第64-70页 |
| ·热力场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 第64页 |
| ·植被指数介绍 | 第64-65页 |
| ·归一化植被指数空间模型生成 | 第65-67页 |
|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 | 第67-70页 |
| ·城市扩展的提取分析 | 第70-75页 |
| ·概念 | 第71页 |
| ·对城市建成区的提取 | 第71-74页 |
| ·各期城市空间变化 | 第74-75页 |
| ·城市不透水面提取 | 第75-86页 |
| ·大气纠正 | 第75-76页 |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76-78页 |
| ·光谱混合分析 | 第78页 |
| ·终端地类的确定 | 第78-82页 |
| ·不透水面提取与精度评价 | 第82-84页 |
| ·不透水面提取及热岛指数与不透水面指数的相关性 | 第84-86页 |
| 7 城市森林的功能评价 | 第86-103页 |
| ·城市森林绿量的估算与评价 | 第86-91页 |
| ·绿量估算方法 | 第86-87页 |
| ·绿量估算结果 | 第87-90页 |
| ·城市绿量与热力场空间分布的分析 | 第90-91页 |
| ·城市森林生物量的估算与评价 | 第91-97页 |
| ·城市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 | 第92-93页 |
| ·城市森林生物量的估算结果 | 第93-96页 |
| ·城市生物量与热力场空间分布的分析 | 第96-97页 |
| ·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与评价 | 第97-103页 |
| ·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方法 | 第97-98页 |
| ·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结果 | 第98-102页 |
| ·城市森林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102-103页 |
| 结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2-114页 |